雉鹃(英文名:Pheasant Cuckoo,学名:Dromococcyx phasianellus),是鹃形目杜鹃科雉鹃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热带森林鸟类,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从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北部的热带森林中。以隐蔽的生活习性和难以捉摸的行为而著称,更常被听到而非见到。雉鹃属于寄生性繁殖鸟类,将卵产于其他物种的巢中。
外形特征:雉鹃体形较大,拥有一个短小的头部,头顶呈深褐色并带有锈色,尤其是长羽组成的冠羽会经常上下摆动。上体呈现暗褐色,略带紫色青铜光泽,下体颜色较浅,喉部和胸部有黑色细纹。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非常长的扇形尾巴,类似雉鸡。成鸟和幼鸟的羽毛颜色相似,但幼鸟头部两侧和上胸部分会带有更多的淡褐色,缺乏成鸟的条纹和斑点。
鸣叫特征:雉鹃的叫声独特,由两声短促的哨音组成,第二声调更高,随后是一串颤音“whee! whee! wheerr-rr”。这种叫声可以在低、中、高树梢或地面发出。
生活习性:雉鹃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的底层,偶尔也会出现在河岸森林和热带落叶林中,海拔高度可达1600米。它是一种地栖性昆虫食者,食物包括蚱蜢、蝉、甲虫,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蜥蜴和雏鸟。雉鹃的觅食行为独特,包括振动羽毛和喙的啪嗒声,同时身体、翅膀和尾巴上下晃动,然后向前猛冲几步,再在枯叶堆中啄食猎物。
生长繁殖:雉鹃的繁殖季节在墨西哥从3月至8月,雄鸟会在此期间鸣叫。在瓦哈卡州,繁殖期为4月至6月,而在巴拿马,从4月中旬到7月最为频繁,即雨季开始时。雉鹃是一种寄生性繁殖鸟类,已知寄主包括黄橄榄扁嘴雀、眼环扁嘴雀、黑白水霸鹟和条纹蚁鵙等次鸣鸟。寄生性繁殖意味着雏鸟和蛋的养育完全由寄主物种承担。
区别辨识:雉鹃与同属的小雉鹃相似,但体型较小,尾羽更窄。雉鹃的喉咙和胸部有明显的黑色标记,而小雉鹃的喉咙和胸部则无斑点。此外,雉鹃的前部羽毛颜色明显比小雉鹃的浅。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雉鹃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具体包括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北部的地区。在这一范围内,它广泛存在于低地热带森林、河岸森林和热带落叶林中,海拔高度可达1600米。
其他:雉鹃首次被怀疑为寄生性繁殖鸟类是在1914年,当时在巴西巴伊亚州的一只黑背水霸鹟的巢中发现了一枚奇怪的卵。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雉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雉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