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角鸮

Northern White-faced Owl Ptilopsis leucotis

白脸角鸮(英文名:Northern White-faced Owl,学名:Ptilopsis leucotis),是鸮形目鸱鸮科白脸角鸮属的鸟类。中等偏小的猫头鹰,比多数角鸮略大。其最显著特征为白色的面部轮廓,由黑色边框突出,配以黄色或橙色的眼睛。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与赤道之间的广阔地带,包括塞内加尔至索马里,南部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乌干达和肯尼亚中部。

外形特征:白脸角鸮体长约24-25厘米,平均体重204克,翼展可达50厘米。面部圆盘呈偏白色,边缘有黑色勾勒;头部和颈背淡灰色,带有深灰色的斑纹;耳羽簇边缘为黑色;上体颜色从淡灰色到灰棕色,有淡淡的斑纹和较暗的灰色条纹,与白色的肩胛线形成对比;飞羽和尾巴为灰棕色,带有淡灰色的条纹;腹部灰白色,有细薄的深灰色条纹和精细的斑纹;眼睛颜色为深琥珀色至橙色。喙呈奶油色,脚趾为暗褐色。存在较暗和较浅的变异形态,幼鸟更淡且更偏棕色,头部和胸部标记较少,眼睛为黄色,无耳羽簇,尾巴较短。

鸣叫特征:白脸角鸮的叫声为平静的两音节“whoh whoow”,间隔4-8秒重复,雌雄叫声类似但雌鸟的声音更弱且音调更低。

生活习性:白脸角鸮栖息于稀疏植被覆盖的灌木草原、半干旱地区带刺的树木和有水源的沙漠地带,偶尔也会出现在森林边缘和开阔地带,甚至靠近人类居住区,如郊区花园和城镇。它们的活动范围从海平面至海拔1700米。白脸角鸮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类和鼩鼱为食,同时也捕食小鸟、小型爬行动物和包括蛾类、甲虫、蟋蟀、蜘蛛和蝎子在内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是夜行性和黄昏活动的猎手,会从栖息处捕猎,有时在街灯周围狩猎,整吞猎物。

生长繁殖:白脸角鸮的繁殖期从1月至9月,有时在加纳为10月至1月。它们通常是单配偶制,单独生活,但在食物充足时可能在200米范围内有几对。巢建在其他鸟类如鸽子、翠鸟、鹰或鹭的旧巢基础上,或树洞、裂缝中,通常距地面2-8米。每窝产2-3枚蛋,孵化期约为30天,由雌鸟独自孵化,雄鸟提供食物。幼鸟在约27天后可以在巢外攀爬,30-32天后能良好飞行,之后至少再与父母共处两周。

区别辨识:白脸角鸮南白脸角鸮的主要区别在于分布区域不同,北白脸角鸮的体色较浅,上体颜色更淡,眼睛颜色更黄。两物种通过叫声最佳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白脸角鸮在当地常见至罕见,数量稳定,出现在多个保护区,如冈比亚的阿布库自然保护区、尼日尔的W国家公园、乍得的Ouadi Rimé保护区和中非共和国的Bamingui-Bangoran及Manovo-Gounda St Floris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白脸角鸮广泛分布于非洲,从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向东至索马里,南部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乌干达和肯尼亚中部。在撒哈拉沙漠与赤道之间的地带为常见。

其他:白脸角鸮具有独特的防御机制,面对类似大小的捕食者时会展开翅膀显得更大,而面对较大的威胁时,则会收紧羽毛,拉长身体,使眼睛变窄以进行伪装。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脸角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脸角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