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翅夜鹰(英文名:Pennant-winged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vexillarius),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安哥拉至南非东部。繁殖季节雄鸟具有独特的‘翎翅’,非繁殖季节雄鸟和雌鸟也具有显著的外观特征。
外形特征:体型24–28厘米(不计雄鸟的‘翎翅’,最长可达78厘米);雄鸟体重59–79克,雌鸟65–88克。雄鸟繁殖季节时拥有显著的‘翎翅’,上体呈棕色,斑点和条纹灰褐色,头部具黑色斑点;颈背有一宽阔的棕黄色环;翅膀覆羽棕色,斑点灰色和白色;肩羽内侧黑色,外侧淡色;眉纹淡色且较长;喉部白色;下体棕色,带有棕黄色或淡黄色斑点,腹部和两胁有棕色条纹。雄鸟翅膀黑色,最外四根初级飞羽尖端白色,内翼边缘白色,八根外侧初级飞羽有宽白带;繁殖季节雄鸟第二内侧初级飞羽极度延长,形成‘翎翅’;雌鸟翅膀棕色,有宽幅棕黄色条纹,尾部无白色标记。虹膜深棕色,喙黑色,腿脚粉棕色或灰棕色。
鸣叫特征:雄鸟的叫声是一系列快速的高音‘tseet’声,常在展示飞行或栖息时发出。飞行时会发出哀怨的‘wheeeo’或‘chup’声。雌鸟在交配前可能会发出柔和的‘schurr’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成熟的miombo或mopane林地,也出现在其他类型的林地、火烧或清理过的区域、灌木草原、开放草地、郊区树林、耕作区、废弃农田和花园、河谷、火烧的湿地和草甸;偶尔在森林空地和桉树种植园中被发现。飞行高度较高,以捕捉空中飞行的昆虫为食,如蛾子、甲虫、白蚁、蚂蚁、蟋蟀、蚱蜢、螳螂、蟑螂、蠼螋、盾蝽、叶蝉和蝉。有时白天也会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安哥拉为8月至10月,赞比亚为8月末至11月,坦桑尼亚南部为8月至3月,马拉维、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为10月至12月,南非为9月至11月(可能延续至12月)。一季一次繁殖,可能实行多配偶制。雄鸟会在求偶场进行领地展示,但不在巢址处。巢位于开放地带或树荫下,通常在火烧过的地面,没有巢材,蛋直接产在裸露的地面上或落叶层上。每窝产1-2枚椭圆形、近圆锥形或双锥形的光泽卵,浅至深鲑鱼粉色,带有暗粉色、红棕色、紫色和灰色的斑点,间隔1-2天产下。通常由雌鸟孵卵,自第一枚卵开始,孵化期15-18天。绒毛雏鸟的描述未见记载,离巢时间未记录。
区别辨识:与标准翼夜鹰相似,但体型更大,翅膀上有更多条纹。雄鸟在繁殖季节有明显的‘翎翅’,而雌鸟则没有。雌鸟较暗,颈背颜色更深,眉纹更长,喉咙白色,下体条纹不那么强烈。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东北及东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和坦桑尼亚西南部南部至纳米比亚(卡普里维地带),博茨瓦纳和南非东北部。冬季从尼日利亚东南部至乌干达和肯尼亚西部。
其他:翎翅夜鹰是一种非洲内部迁徙的物种,迁徙模式复杂,尚未完全理解。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翎翅夜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翎翅夜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