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翡翠(英文名:Pacific Kingfisher,学名:Todiramphus sacer),是佛法僧目翠鸟科林翡翠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南太平洋岛屿上,曾被视为白领翡翠的亚种。在一些地方十分常见,甚至数量丰富。其外观多样,随岛屿而变,一般上身绿色或蓝色,下身白色或橙色。太平洋翡翠在多个生境类型中可见,海拔可达1500米。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长23-25厘米,体重雄鸟51-90克,雌鸟54-100克。雄鸟具白色眉纹,黑色面罩延伸至颈背,绿色或蓝绿色冠羽及上体,更鲜艳的蓝色臀部,蓝色翅膀和尾巴,白色下体。雌鸟略暗淡。幼鸟上体较暗,下体较橙色,颈部和胸部羽毛边缘呈深灰色,翼上覆羽尖端为橙色。各亚种在大小和颜色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最典型的叫声是一连串响亮、刺耳的“kee-kee-kee-kee”,在飞行时常发出。叫声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生活习性:太平洋翡翠主要栖息在沿海地区,偏好红树林,但也出现在多种生境,如农田、开阔林地、草地和花园。它通常比白领翡翠分布更内陆,进入森林或山区。常在电线、岩石或裸枝上显眼地停栖。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不同地区有所变化,从4月到7月在埃塞俄比亚,12月至8月(10月)在马来西亚半岛,3月至11月在苏门答腊和爪哇,5月至6月在婆罗洲和菲律宾。通常单独配对繁殖,一季中可抚养两窝幼鸟。巢穴位于白蚁丘、腐朽树干、土堤、倒伏树木根部周围的土壤或自然洞穴中。一对鸟会轮流挖掘巢穴,巢室宽10-15厘米,高10厘米。每窝产2-5枚蛋,平均孵化期至幼鸟离巢约44天。
区别辨识:与白领翡翠相似,但后者喙更纤细,下体总是橙色。幼年的白领翡翠胸部斑纹更多。太平洋翡翠的叫声和行为也有助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以及太平洋西南部。在澳大利亚,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可见;在所罗门群岛,占据领地间距在密集的沿海区域仅250米,而在深林内陆则更为稀疏。
其他:20世纪下半叶在马来西亚内陆地区扩散。一些小岛上的亚种,如vicina和brachyurus,可能受到自然事件负面影响下的栖息地损失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太平洋翡翠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太平洋翡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