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顶蓬头䴕(英文名:Chestnut-capped Puffbird,学名:Bucco macrodactylus),是䴕形目蓬头䴕科蓬头䴕属的鸟类。包括委内瑞拉南部、哥伦比亚东部、厄瓜多尔、秘鲁北部、玻利维亚北部以及巴西西部,都能找到它的踪迹。以独特的栗色头顶和橙红色颈背而闻名。
外形特征:这种小鸟体长14至16.5厘米,体重约25克。其头部的栗色冠羽和颈背的鲜亮橙红色是其显著特征。上体呈深棕色,背部有淡色条纹,臀部条纹较多。尾巴狭长,暗褐色。眼上方有一条细白眉线,脸颊和喉部下方黑色,中间以一条白色线条分隔。下巴和喉上部为红白色,下巴的羽毛向上卷曲覆盖着喙基。下体白色,胸部有一条黑色带状斑纹,其余下体部分呈淡黄色,带有细微的暗色横斑,腹部颜色较浅。喙全黑,眼睛颜色为红至棕色,脚为灰褐色至灰绿色。
鸣叫特征:其歌声由一系列哀怨却突然上升的音符组成,结尾时转为颤音,类似于'Elaenia'(一种雀鸟)的‘wee-a’音调,音节略有升高,节奏较快,与暗顶蝇霸鹟的常见叫声相似,但音符通常更短。
生活习性:栗顶蓬头䴕主要栖息于低地热带雨林的亚冠层、下层植被和灌木丛中,尤其偏好靠近水源的森林边缘和次生林密集地带。它们经常在距离地面1至6米的高度处停留。食性上,已知会捕食大型昆虫,如蜚蠊,同时也可能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大型节肢动物。通常单独活动,配偶似乎并不一起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有限,已知会在树上的白蚁丘中距地面约2.5米的位置挖掘巢穴。
区别辨识:从后面看,可能与Nystactes tamatia混淆,后者缺乏完整的领环,且下体图案差异大,而领蓬头䴕主要在树冠层活动,面部无任何图案,且拥有超大的橙色喙。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委内瑞拉南部、哥伦比亚东部、厄瓜多尔、秘鲁北部、玻利维亚北部以及巴西西部的亚马逊雨林地区。
其他:在当地某些地区,如委内瑞拉,数量相对较多,但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较为罕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顶蓬头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顶蓬头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