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蓬头䴕

White-eared Puffbird Nystalus chacuru

白耳蓬头䴕(英文名:White-eared Puffbird,学名:Nystalus chacuru),是䴕形目蓬头䴕科横斑蓬头䴕属的鸟类。常见于南美洲相对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灌木丛和森林边缘,以响亮的哨声宣告其存在。具有橙色厚实的喙,喙尖黑色,以及显著的白色颊斑。

外形特征:体长21至22厘米,体重48至64克。喙上方白色,形成狭窄的白色冠纹;眼上有一淡色眉纹;上耳覆羽、颊部及喉部白色;大型黑色斑块主要位于下耳覆羽,连接至黑色眼后线;暗褐色的冠部带斑点和条纹,具宽大的白色颈环;背部、暗褐色臀部和翅膀重叠暗赤褐色斑点,形成羽轴上的条纹效果;中等长度的尾巴略呈梯形,暗褐色,带有窄而间隔宽的淡黄色条纹,尾端浅色;腹部白色,有时泛黄褐色,胸部有细小的暗色斑点,侧腹处更重;喙红色;虹膜棕色或灰绿色;腿和脚为深粉色或淡橄榄绿。幼鸟喙色较暗,颈环有暗色条纹,下体有黑色纵纹。亚种uncirostris具有较大的喙,下体更白,翼稍长。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的哨声,约8个高低交替的颤音,下降式“fufu-fofo-fufu-fofo-fufufuu…”,常由一对鸟合唱,如‘co-lo’de-le co-lo’de-le co-lo’de-le co-lo’de-le...',尤其在清晨或傍晚时分。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干燥森林的中层和边缘地带,包括次生林、画廊森林、开阔的林地、树木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灌木丛、开阔草地和散落植被的荒地;亦可见于咖啡园等种植地、铁路旁、乡村郊区的树荫街道。喜欢在电话线、围栏和电杆上栖息。有时沿着植被茂密的小溪狩猎,活动范围从地面到树冠。在秘鲁海拔可达2200米。

生长繁殖:在巴西东南部的繁殖期为9月至次年1月/2月,在巴西中部雨季开始时繁殖。巢穴通常在地面或河岸挖掘,偶尔在道路切割或铁路堤岸。每窝产2至4枚卵。关于孵化和离巢期的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白耳蓬头䴕以其独特的白色耳斑、橙色带黑尖的喙和白色的颈环为辨识要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中部和东部,从秘鲁东部和巴西中部向南至巴拉圭、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东北部。在秘鲁较为罕见,仅限于几个分散的地点,如马约山谷、阿普里马克和乌鲁班巴山谷以及希思平原。在阿根廷不常见,在玻利维亚较为常见。在巴西的某些地区,如巴伊亚州、联邦区,较为普遍,而在里奥格兰德州南部、马托格罗索州则分布较多。在巴西的多个保护区都有分布,包括伊塔蒂亚亚国家公园、塞拉达卡纳斯特拉国家公园、巴西利亚国家公园、埃马斯国家公园和瓜马雷斯高原国家公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耳蓬头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耳蓬头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