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喉绿啄木鸟(英文名:Checker-throated Woodpecker,学名:Chrysophlegma mentale),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大黄冠啄木鸟属的鸟类。是东南亚热带森林中的特色鸟类。拥有独特的血红色翅膀和颈部,背部边缘有一抹阳光般的黄色羽冠,黑色与白色交织的喉部图案并不显眼。偏好成熟的低地和山地森林,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包括班卡岛)和婆罗洲。
外形特征:斑喉绿啄木鸟体型中等偏大,约26至29厘米长,体重介于82至121克之间。雄鸟头部前额和顶冠呈深绿色到橄榄色,侧面可见锈色羽毛尖端,颈背的延长羽毛呈现明亮的淡黄色,后颈黄色;耳覆羽橄榄绿,新鲜时带有锈色尖端;下巴和喉部白色,带有粗厚的暗色条纹,颊区密集地散布着淡褐色和黑色斑点;从耳后延伸至胸部有一条宽阔的锈色胸带;上体鲜绿色,新鲜时带有锈色调;较大的翼覆羽和中翼覆羽鲜红至锈色,边缘狭绿;飞羽黑褐,次级和初级内侧羽片外缘红锈色,双面有锈色斑点;尾上覆羽黑褐;下体除胸部外皆绿色;下翼棕色,覆羽更绿,有肉桂色横纹;喙长而扁平,鼻孔处较宽,暗灰色;虹膜深红至红褐色或棕色;眼环橄榄色至橄榄灰;腿橄榄色至灰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颊和喉部锈色胸带向前延伸形成宽大的颊带。幼鸟与成鸟类似,但翅膀上的红色较少,整个下体为锈色,可能在颈背显示红色痕迹。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且坚持的‘nyeh’音符和尖锐的‘choo-yik!’叫声。
生活习性:通常在森林的中层觅食,常单独活动,但也可能以混群或成对出现。偏好低地和山地成熟森林,很少出现在次生林或植被稀疏的边缘地带。主要食物为蚂蚁、白蚁、幼虫、甲虫、直翅目昆虫、蟑螂和其他昆虫,偶尔也会吃浆果。觅食技术包括捕获、探查,有时会移开障碍物,偶尔啄食;不太频繁的是挖掘,伴随着剧烈的敲击声。能倒挂身体,经常振动以触及猎物。在栖息地中快速移动,路径略显无规律。
生长繁殖:在三月有筑巢记录,巢穴在枯木中挖掘而成,产卵数为2或3枚。关于繁殖的其他信息有限。
区别辨识:与大黄冠啄木鸟关系密切,但在重叠区域通过海拔高度区分。雄鸟的喉咙具有粗厚的条纹(而非小斑点),不会延续到颊区(在斑喉绿啄木鸟中,颊区也有明显的斑点);羽冠明亮的淡黄色(斑喉绿啄木鸟的羽冠锈褐色如同胸部,仅后颈明亮黄色);雌鸟无锈褐色眉纹延伸至眼窝上方;上体颜色更鲜绿;翼板更锈红色而不是更深的猩红色;喙部略微更大;但翼和尤其尾部较短。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南亚,具体包括南缅甸(南丹那沙林)、泰国南部半岛、苏门答腊(含班卡岛)和婆罗洲。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喉绿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喉绿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