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绿啄木鸟

Red-collared Woodpecker Picus rabieri

红颈绿啄木鸟(英文名:Red-collared Woodpecker,学名:Picus rabieri),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橄榄绿色和醒目的红色颈圈著称。在中国南部、老挝和越南的热带森林中可见其踪迹。这种啄木鸟在老挝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Ⅱ级。

外形特征:成年红颈绿啄木鸟约30厘米长,头部披着类似披肩的红色图案,雄鸟除喉咙苍白和绿色耳斑外,头部几乎全红,雌鸟缺乏红色冠羽,颈部红色较少。上体绿色,臀部颜色略淡,尾巴覆羽带有深色条纹,翼羽和三级飞羽带青铜色光泽。翅膀的次级飞羽外缘青铜绿或微红,所有飞羽内缘有宽白色横纹,初级飞羽外缘有较窄的白色斑点或横纹。下体绿色,略浅于上体,两胁和下腹橄榄绿,带白色条纹和更浅的绿色边缘,形成鳞状图案。下翼白色,有灰色棕色横纹;下尾黑色,带绿黄色调,尤其在外侧羽毛,中央羽毛有时有狭窄的较淡横纹。

鸣叫特征:红颈绿啄木鸟发出的叫声包括一个突然的“keck”音节,间隔1.5秒;响亮、圆润、喉音上扬的哨声,单独或连续发出,类似于但比蓝枕八色鸫的领地叫声更突然;以及短促、有调性、略带鼻音、听起来慌乱的乐句,也单独或连续发出,介于蓝背八色鸫和猕猴(Macaca)之间。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阔叶林和半常绿林,偶尔出现在开阔地带和边缘地区。偏好有大量竹子的次生生长林,甚至在砍伐和受扰的森林中,只要保留一些大树即可生存。主要在低地至海拔700米处活动,非常罕见时可达1050米,尤其喜欢在老挝低于400米的缓坡上活动。以蚂蚁为主要食物来源,通常单独、成对或家庭群体出现,定期加入混合物种群,如白冠噪鹛长嘴钩嘴鹛和其他啄木鸟,尤其是大黄冠啄木鸟黄冠啄木鸟花腹绿啄木鸟棕斑金背啄木鸟金背三趾啄木鸟。经常在树下部觅食,甚至在地面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5月至6月,最近观察到7月在老挝有刚离巢的幼鸟。除此之外,关于繁殖的细节尚不清楚。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绿啄木鸟相比,红颈绿啄木鸟体色较暗,斑纹较少,通过其独特的红色颈圈和头部图案与之区分开来。雌雄差异明显,雄鸟具有显著的红色头部,而雌鸟头部为黑色,红色减少。此外,幼鸟与成年雌鸟相似,但颜色较暗淡,下体较灰,头部和上胸有橙红色,冠羽混杂黑色羽毛。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红颈绿啄木鸟分布于中国最南端的云南省极南地区,老挝和越南西部与东部的Tonkin地区,北Annam和中Annam地区。单次报道来自柬埔寨。在老挝和越南的多个保护区和建议保护单位中有所记录。

其他:尽管在部分地区的数量没有明显下降,但红颈绿啄木鸟仍面临低地森林持续退化和破坏的威胁。该物种能够在砍伐和受扰的森林中生存,只要保留有大树,但在确切的筑巢要求方面仍需更多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颈绿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颈绿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