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巨隼

Carunculated Caracara Phalcoboenus carunculatus

冠巨隼(英文名:Carunculated Caracara,学名:Phalcoboenus carunculatus),是隼形目隼科巨隼属的猛禽。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橙色的脸部和喉咙皮肤,以及白黑相间的羽毛图案。主要分布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南部的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

外形特征:冠巨隼体长50至56厘米,翼展112至119厘米。全身大部分呈光泽的黑色,胸部有白色条纹,腹部下方、翼下、尾羽末端及尾下覆羽均为纯白色。头部具中等明显、卷曲的冠羽。面部和喉部裸露皮肤鲜亮的橙色至深红色,形成皱褶,称为‘caruncles’。眼睛虹膜颜色从榛色到灰黑色,脚和腿为鲜黄色。幼鸟则为淡褐色至暗褐色,身上有暗色的轴纹,头部、臀部和下体有白色斑点,脚和腿颜色较暗。

鸣叫特征:通常沉默,但在互动时会发出嘶哑和尖锐的吠叫声;也会发出一系列刺耳的音符。

生活习性:栖息于安第斯山脉无树的上温带区域,海拔3000至4000米处,如高山草原或草地牧场,偶尔可见于4700米的高度。以机会主义方式觅食,食物包括蠕虫、蛆、蜗牛、鱼、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蜥蜴和植物物质。在地面觅食,有时结群活动,最多可达40只,常见于牛群或羊驼附近。

生长繁殖:在9月和10月产卵,幼鸟在1月离巢,但也有在5月底发现发育良好的雏鸟的记录。在悬崖上筑巢,巢比同属的山地巨隼更结实,有记录显示巢建在松树上。正常一窝产2枚蛋。

区别辨识:成年冠巨隼与山巨隼相似,但后者胸部无条纹;幼鸟则在臀部有横纹。与同属的山地巨隼在南厄瓜多尔可能存在共域分布,但可通过下体的图案进行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从哥伦比亚西南部至厄瓜多尔南部。在厄瓜多尔,常见于安蒂萨纳山周围的高山草原区,在某些保护区也相对常见。

其他:在哥伦比亚,最常见于南纳里诺省库姆巴尔地区,靠近厄瓜多尔边境;目前正向考卡谷地扩散。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冠巨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冠巨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