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隼

Orange-breasted Falcon Falco deiroleucus

橙胸隼(英文名:Orange-breasted Falcon,学名:Falco deiroleuc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美洲热带地区体型较大的隼类,历史上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北部,现仅在少数原始林缘孤立地点可见。其最显著特征是宽阔的白色喉纹与橙红色上胸形成强烈对比,羽色与更为常见的食蝠隼极似,常被混淆,需借助体型、斑纹粗细及头足比例加以辨别。

外形特征:体长:雄鸟35–36厘米,雌鸟38–40厘米;体重:雄鸟325–425克,雌鸟550–700克,为隼属中雌雄体型差异最大的种类之一。成鸟通体结构粗壮,头大、嘴厚重、脚异常粗大。头顶至后颈黑色似“头盔”,背部蓝黑色具淡蓝灰色羽缘;尾黑,具6道浅黄褐至灰蓝色横纹。喉及前颈纯白,向下延伸成橙红色新月形领圈;上胸橙红,下胸具宽阔黑色“背心”,其上覆有赭白相间粗横斑;腹及尾下覆羽橙红。翼收拢时尖端超过尾端0.5–2.5厘米。幼鸟色暗而淡,头与背褐黑,喉胸淡黄褐具暗褐横斑与V形纹,脚与蜡膜灰蓝绿,随年龄渐转黄。

鸣叫特征:最常见为响亮而急促的连续“key-key-key-key”防御叫声,持续5–10秒,可反复发出,似北美闪啄木鸟及库氏鹰。雄鸟在巢附近发出短促“chirp”或“kuck”提示音,以及轻柔重复“chirp…chirp, chirp, chirp”求偶声,雌鸟亦会回应。所有叫声均用于领域宣示、配对联络及刺激繁殖行为。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至中海拔原始热带雨林及半落叶林的林窗、河岸峭壁与高大枯树顶端,海拔记录600–2225米。成鸟终年占据领域,单独或成对活动,喜停栖于裸露枯枝或岩顶。主要在林冠上方猎食,俯冲或水平追击小型至中型鸟类(鸽、鹦鹉、蜂鸟、燕、鹟、鹬等)及蝙蝠;亦从高空垂直俯冲,以“游隼式”攻击方式击落猎物。黄昏与黎明利用天空剪影进行隐蔽偷袭候鸟与蝙蝠。飞行迅速而直接,偶作短距离翻滚俯冲。

生长繁殖:繁殖季资料缺乏,已知巢建于高峻岩壁草台或树洞中,偶见于巨树Ceiba或桃花心木主干裂缝及废弃巨巢。巢为简易浅坑,每窝2–4枚卵,通常3枚;卵椭圆形,49.9×39.0毫米,重约39–45克,底色乳白至棕,密布褐、红褐或淡紫色斑点。雌鸟主孵,孵化期34天;雏鸟45日龄可飞,75日龄羽长完全。若首窝失卵,可补产。人工饲养2龄开始繁殖,雌鸟繁殖寿命约12年,雄鸟17年,野外最长寿命估计20年。

区别辨识:食蝠隼最易混淆,但橙胸隼头大、嘴粗、脚更粗壮,胸腹斑纹更粗且羽端白纹宽,橙红胸与白色喉反差强烈。与游隼F. p. cassini 相比,后者胸色淡橙或鲑红,无完整橙红领圈;幼游隼面部无橙红色新月纹。与黄眉隼区别在于后者具醒目浅色眉纹及前额,体型更纤细,脚小,飞行中翼长尾长。

保护现状:IUCN: 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墨西哥南部(可能已绝迹)、伯利兹玛雅山地、危地马拉北部佩滕与米拉多尔山脉、巴拿马达连省极东端;南美洲安第斯山东坡及亚马逊以南至阿根廷北部。非繁殖期:留鸟,无明显迁徙,但幼鸟扩散可达60千米以上。

其他:历史上中美洲分布自墨西哥东南至巴拿马,现已退缩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及巴拿马两个孤立种群,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及墨西哥大部已绝迹。栖息地破坏、黑美洲鹫巢捕食及飓风等随机事件为致危因素。游隼基金会自1992年起在伯利兹长期监测并实施人工繁育放归,2006–2014年间已野放39只,部分已与自然个体配对繁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橙胸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橙胸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