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隼(英文名:Brown Falcon,学名:Falco berigora),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中至大型的猎鹰,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新几内亚东南部和新不列颠岛。其头部较大,羽毛颜色变化多样,从深巧克力色到红褐色乃至浅褐色。以长腿和相对较小的脚为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褐隼体长41-51厘米,翼展可达88-115厘米,体重范围在316-860克之间。羽毛颜色极富变化,从淡色类似澳洲隼但具红褐色大腿,到深色接近黑隼但具有条纹状的下翼和尾巴。成鸟虹膜深棕色,嘴蜡膜、眼环和脚为灰白色至淡黄色。幼鸟呈棕色,额部、喉咙和腹面为黄褐色,嘴蜡膜、眼环和脚为蓝灰色。
鸣叫特征:褐隼叫声颇为响亮,主要发出连续的粗哑尖叫“crreeah”,类似于卡拉卡拉的声音。此外,它还会发出各种较为柔和的咕噜声和低吼声用于交流。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生境,包括开放的林地、草原、农田和沙漠,从海平面到海拔2000米,偶尔可达3000米。通常在老树的旧巢中筑巢,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和腐肉为食,偶尔捕食鱼类和淡水软体动物。狩猎方式多样,包括静候、盘旋、低飞追逐或高空翱翔。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北半球为4月至9月,南半球为8月至10月。通常利用其他猛禽或乌鸦的旧巢,偶尔在树蕨、灌木、藤蔓、人造结构、悬崖或白蚁丘上筑巢,离地面高度4-30米。每窝产卵2-3枚(1-5枚),卵大小变化大,孵化期31-36天,雏鸟两次换羽,第一次为浅红褐色绒毛,第二次为灰色绒毛,离巢时间为36-42天,离巢后依赖父母2-6周。
区别辨识:与黑隼的区别在于后者腿部有羽毛覆盖,体型更为健硕。此外,褐隼的翅膀在滑翔时会略微抬起,这是识别的另一要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级附录)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包括中西部至新几内亚东南部和新不列颠岛(俾斯麦群岛东南部)。在澳大利亚最为常见,但在新几内亚较为罕见。
其他:褐隼能够从农业活动中受益,但也可能遭受射击或陷阱的威胁。在澳大利亚,DDT并未显著减少其蛋壳厚度。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褐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褐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