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羊鹦鹉(英文名:Kea,学名:Nestor notabilis),是鹦形目鸮鹦鹉科啄羊鹦鹉属的鸟类。仅在新西兰南岛的山脉中发现。这种大型鹦鹉体长约48厘米,橄榄绿的羽毛下隐藏着鲜红的翼下,雌鸟比雄鸟略小且喙较短。幼鸟拥有黄色的眼环和较淡的冠羽。叫声独特响亮,通常在飞行中发出。这种鹦鹉对人类及其物品极为好奇,常在山区活动,包括滑雪场、小屋和山道附近。
外形特征:啄羊鹦鹉身长48厘米,雄鸟平均体重922克,雌鸟平均800克。头部和下体呈褐色,羽毛边缘模糊,背部和翅膀转为暗青铜绿色,有强烈的黑色鳞状图案。初级飞羽外缘为暗蓝色;翼下覆羽为红橙色,带有黄色横纹和基部的不规则边缘。下背部至尾上覆羽为暗红色,带黑色鳞片。尾羽上方为青铜绿色,有深色亚端斑,下方为暗黄色,同样有深色亚端斑和奶油色尖端。雌鸟体型较小,喙更短、弯曲程度较低。幼鸟有黄色的冠羽和眼环。
鸣叫特征:发出独特的长而响亮的鼻音叫声,通常是下降的颤音‘kree-ee-ah-ah-ah’或更刺耳、平滑、连续的‘keeeeeaaaa’。还有各种较为安静的接触叫声,多为鼻音和哀鸣。
生活习性:栖息于南岛的山谷森林和Nothofagus森林边缘的亚高山灌木地带,海拔高度在600至2000米之间,夏季占据上部灌木和草地地带,秋季为了浆果会移至更高处,冬季则降至林线下。秋季时,幼鸟形成流浪群。饮食随季节变化,主要食物包括Phormium colensoi、Metrosideros和其他树木及灌木的花、Podocarpus nivalis的浆果、Coprosma ciliata、Cyathodes fraseri、Muehlenbeckia axillaris、Pentachondra pumila和Astelia nervosa的果实、Senecio scorzoneroides的叶子、尸体的肉和骨髓,以及垃圾堆中的食物。已知使用工具获取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7月至次年1月,尽管全年除晚秋都有记录。巢建在岩石裂缝下、树根或空心木头中。每次产卵2至4枚;孵化期持续3至4周;雏鸟期为13周。年轻的雄鸟似乎会离开出生地,而年轻的雌鸟则留在原地;然而,雄鸟鸟类的死亡率似乎非常高,导致尽管存在一雄多雌的交配系统,但总体上似乎雌鸟过剩。每年只有大约10%的成年雄鸟繁殖,部分原因是主导雄鸟的多妻制。
区别辨识:与新西兰Kaka相比,通过蓝绿色的飞行羽毛、更大的体型和高山栖息地加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仅限于新西兰南岛的山区。
其他:历史上曾因被认为会杀死羊群而遭到大规模猎杀,但现在受到严格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啄羊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啄羊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