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嘴鹦鹉(英文名:Great-billed Parrot,学名:Tanygnathus megaloryncho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巨嘴鹦鹉属的鸟类。中型绿色鹦鹉,拥有巨大的红色喙,头部、颈背和肩部呈鲜艳的绿色,背部淡蓝色,臀部黄色,下体黄绿色。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个岛屿,包括摩鹿加群岛、小巽他群岛和四王群岛等地。巨嘴鹦鹉在鹦鹉养殖业中数量稀少,尤其在亚洲以外的国家。
外形特征:巨嘴鹦鹉体长约38至43厘米,特征显著的是其巨大的红色喙,眼睛周围呈奶油色,肩部黑色,背部橄榄绿色,臀部淡蓝色,下体黄绿色。雌鸟通常比雄鸟小,但性别间的颜色特征相似。幼鸟缺少成鸟肩部的黑色。不同亚种在羽毛颜色和图案上有细微差别。
鸣叫特征:巨嘴鹦鹉相当吵闹,发出多种声音,包括尖锐的鼻音尖叫、刺耳的啸声“KEEK-KEEK-KEEK...”,震耳欲聋的“ER”声,以及高亢上升的哨声“keeYIP”。
生活习性:巨嘴鹦鹉栖息于低地的原始和次生雨林,偏好较为开阔的森林结构,带有零星的大落叶树木,也会出现在松树森林、红树林、种植园边缘和低地花园地带。它们是小型岛屿的专家,大型岛屿上仅限于沿海地区和相邻的丘陵。它们可能在岛屿的较高部分过夜,每天清晨返回低地。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8月至9月,巢穴设在高大的落叶树的树洞中。关于产卵数量没有具体信息,但已知在圈养条件下产下的蛋尺寸约为38.8毫米×28.4毫米。
区别辨识:巨嘴鹦鹉与蓝背鹦鹉和黑眼先鹦鹉通过翼上的黄色标记相区分。与蓝颈鹦鹉的不同在于黄色的下翼和头部缺乏蓝色,与雄鸟折衷鹦鹉的区别在于缺少红色的侧腹斑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华盛顿公约二级保护)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的小型岛屿,包括印尼苏拉威西岛、摩鹿加群岛、小巽他群岛中部、东部以及四王群岛(位于新几内亚西北部)。在一些岛屿如萨鲁瓦蒂和萨兰甘尼,1906年时曾大量存在,1978年仍在萨兰甘尼普遍可见。
其他:巨嘴鹦鹉在人工饲养中数量不多,因其在亚洲以外地区难以获取,且在照顾上比其他中大型鹦鹉更困难。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巨嘴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巨嘴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