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冠鹦鹉(英文名:Horned Parakeet,学名:Eunymphicus cornutu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翎冠鹦鹉属的鸟类。以头部一对黑色带红尖的羽毛为显著特征。仅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的Grande Terre,偏好高质森林环境。
外形特征:成年翎冠鹦鹉长约32厘米,重约167克(雄鸟)至125克(雌鸟)。全身主色为绿色,腹部偏黄,翼及尾部呈蓝色,面部黑色,冠部红色,具有一对独特的黑色‘角状’羽冠,羽端红色。喙蓝灰色,末端黑色,虹膜橙色,腿脚黑色。幼鸟面部标记较淡,耳羽浅绿,颈后橄榄绿,喙角质色,虹膜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重复的、鼻音浓厚的‘khoo’或‘kho-koot’叫声,与新喀鸦相似,但音调更低沉,更像号角声,且比同域的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 saisseti的叫声更为多样。
生活习性:栖息于高达30米的森林,尤其偏好Agathis australis和Araucaria为主的雨林,亦见于灌木丛和山地草原,避开椰子种植园和沿海地带。它们季节性迁移至觅食地,能穿越灌木丛,不会形成孤立的亚种群。通常成对或小群(6-10只)活动,以藤蔓浆果、多种树木和灌木种子为主食,如Agathis lanceolata、Lantana camara和Carica papaya。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9月至翌年3月,巢筑于死树或活树洞中,有时也在地面,如岩石下或倒木中。有时两对共享一巢。每窝产卵2-4枚,通常仅抚养两只幼鸟,最大体重可达180克。孵化期21-22天(由雌鸟单独孵化),雏鸟期5-6周。野外繁殖成功率平均为每巢1.9只雏鸟。
区别辨识:与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 saisseti的区别在于头部图案、更蓝、更长且更圆的尾部,以及更大的体型和更强壮的结构;与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deplanchii的区别在于缺少深紫色头部和红色胸部,飞行速度较慢,习性不同。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CITES I(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级)。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的Grande Terre,常见于石灰岩土壤的湿润山谷,记录高度可达1500米。
其他:自1880年代以来,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笼鸟贸易的影响,数量大幅减少。目前估计约有8000-9000只个体,相当于5300-6000只成熟个体。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翎冠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翎冠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