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岛鹦鹉

New Caledonian Parakeet Cyanoramphus saisseti

新喀岛鹦鹉(英文名:New Caledonian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saisseti),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长尾鹦鹉,以鲜绿色羽毛著称,腹部略显黄绿,前额和眼线呈红色,尾部较长。常见于新喀里多尼亚的残存优质森林地带,尤其喜爱在卡苏里纳树种子上觅食。

外形特征:体长约27厘米,体重介于50至113克之间。全身羽毛主要为绿色,腹部颜色更偏黄绿;前额到头顶中部、眼睛上方和下方以及冠羽基部为红色;臀部两侧有红色斑块;初级飞羽外缘深蓝色。幼鸟头部红色较少,尾巴较短。亚种间存在细微差异,如cyanurus亚种飞行羽更蓝,尾羽呈绿蓝色;chathamensis亚种脸部颜色更为鲜艳;hochstetteri亚种体型更大,颜色更偏黄,红色标记更橙色;cookii亚种体型较大;saisseti亚种颜色更偏黄,红色更亮。

鸣叫特征:最常发出的叫声为鼻音般的颤音“kehkehkehkehkeh...”,通常间隔一秒左右,有时会持续十秒以上。还发出较为柔和、悦耳、节奏感强的鼻音争吵声,以及轻柔的音乐般‘tu-tu-tu-tu’声和单一的鼻音或沙哑音符。

生活习性:原本广泛分布于各种海拔的原生森林,现今主要在主岛上的剩余森林斑块中发现,通常比黄额鹦鹉所处的海拔更低,但在较小岛屿上的森林、灌木丛和开阔地带也可见其踪迹。食谱随季节变化,春季食用花蕾和花朵,夏季偏好果实,秋季以种子为主,冬季则同时食用种子和果实。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新喀里多尼亚为11月至次年1月,其他地方全年均可繁殖,南半球则为10月至12月。巢筑于树洞、悬崖边、岩石裂缝、地面或密集植被中。每窝产卵5至9枚,孵化期约20天,雏鸟期5至6周。新喀里多尼亚的研究显示,平均每次繁殖产卵3.6枚,平均2.5只雏鸟孵化成功,2.1只雏鸟离巢。存在合作繁殖现象,不同体型的雄鸟会共同喂养雌鸟和雏鸟。

区别辨识:与角嘴鹦鹉相比,新喀岛鹦鹉的叫声更高音,头部红色标记明显,尾部更长。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然而,Lord Howe岛的subflavescens亚种自1869年后灭绝,Macquarie岛的erythrotis亚种自1890年后灭绝。cookii亚种曾被视为独立物种,并被列为极度濒危。根据CITES I的规定受到保护。数量较历史时期大幅减少,但在Stewart岛和许多离岸岛屿上仍相对常见,Antipodes群岛估计有4000至5000只个体(1978年数据),Auckland群岛也有分布。在Chathams群岛,由于栖息地丧失和捕食者的威胁,数量大幅减少,但在小Rangatira岛上数量丰富,Mangere和Little Mangere岛上的数量得到控制,以保护查岛鹦鹉。在Kermadec群岛,Raoul岛上的人为引入的捕食者导致150年前种群消失,但在Macaulay岛上,自1960年代山羊被根除后,仍有超过10,000只存活,其他岛屿上也有少量个体。新喀里多尼亚上该物种并不常见。Norfolk岛上(cookii亚种)1991年仅存40只(另有13只在圈养中),受到狩猎、栖息地破坏、鼠害和巢穴竞争的威胁,但由于积极管理,2004年估计数量增至200至300只,2008年降至150至200只。2013年,由于巢箱维护不足,数量骤减至45至96只,但紧急巢箱恢复计划和加强鼠和猫的控制使得两年后数量恢复至200至400只。建议将Norfolk岛上的个体迁移到威胁较少的Lord Howe岛上,至少迁移到Philip岛上。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的Grande Terre岛,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周边的多个岛屿。

其他:历史上,Macquarie岛上新喀岛鹦鹉的灭绝归因于野猫捕食和兔子造成的栖息地减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新喀岛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新喀岛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