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鹦鹉

Blue Lorikeet Vini peruviana

蓝鹦鹉(英文名:Blue Lorikeet,学名:Vini peruviana),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威尼吸蜜鹦鹉属的鸟类。是法国波利尼西亚和库克群岛特有的小型鹦鹉。其分布曾遍及塔希提周围23个岛屿,现仅限于Aitutaki、Apataki、Arutua、Kaukura、Manuae、Maupihaa、Motu One、Rangiroa及可能的Manihi和Manuae等八个岛屿。其显著特征为深蓝色的羽毛、橙色的喙和脚,以及白色的脸颊、喉咙和胸部。历史上,英国首次成功繁殖是在1930年代,由塔维斯托克侯爵实现。

外形特征:蓝鹦鹉体长约18厘米,尾部圆短。其主要羽毛为深蓝色,上胸、喉咙和面部下方有白色区域。头部顶部的羽毛可竖立,显示浅蓝色条纹。喙为橙色,虹膜为黄褐色,腿橙色。成年雄鸟和雌鸟外观相同。幼鸟缺乏成鸟的白色羽毛,面部和下部为暗灰蓝色,喙黑色,虹膜深棕色,腿橙棕色。

鸣叫特征:常见叫声为高音三音节‘tse-tee-teet’或类似发音‘tse-tseeuw’。另有沙哑或嘶哑的‘chhhh’声。飞行时发出高音‘tsee-seet’。

生活习性:蓝鹦鹉栖息于各种林木环境,偏好椰子和香蕉种植园,但在混合林中最为常见,如椰子树和Heliotropium foertherianum混生地带。它们通常在小群中活动,少于十只,白天在树荫下休息,黄昏时分四处飞鸣直至天黑,夜晚栖息于椰树叶间。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在5月至7月,也有10月和12月至1月的记录。巢穴建于树洞中,如Java plum树的断枝基部或死亡的Pandanus树高处。每窝产两枚蛋,尺寸约为19.4毫米×17.2毫米,在圈养状态下,孵化期约25天,雏鸟期约60天。

区别辨识:蓝鹦鹉独特的深蓝羽毛和橙色喙、脚,以及白色的面颊、喉咙和胸部区域,使其容易与同域内的其他鹦鹉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CITES II级;BirdLife‘限制范围’物种。黑鼠(Rattus rattus)的引入是其生存威胁之一,因此防止黑鼠的引入至关重要。此外,探索未调查岛屿寻找可能的种群,以及将鸟移至无鼠岛屿,对于保护工作同样重要。

地理分布:蓝鹦鹉分布在库克群岛南部的Aitutaki岛、Society Islands西部的Motu One岛、Tuamotu群岛的Apataki、Arutua、Kaukura、Rangiroa和Tikehau岛。曾在多个岛屿上灭绝,目前在东波利尼西亚地区存在。

其他:蓝鹦鹉在Aitutaki岛的存在可能是人为引入的结果。尽管贸易被禁止,但在Rangiroa岛仍有非法捕捉和贩卖的情况发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