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红八色鸫(英文名:Garnet Pitta,学名:Erythropitta granatina),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红胸八色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文莱、缅甸、新加坡(已绝灭)、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其显著特征为鲜亮的红色头冠、深紫蓝色背部和闪亮的蓝色翼盖。主要栖息于热带湿润低地森林,偏好茂密的林下层,偶尔可见于次生或受干扰的栖息地。
外形特征:成年榴红八色鸫体长约15至16厘米,体重介于53至70克之间。头部大部分黑色,后冠部暗红,眼后具明亮的天蓝色条纹;上体光泽黑并带有紫色,臀部更蓝,尾巴深蓝,翅膀上覆羽闪耀蓝色;喉部及上胸部紫黑色,其余下体红色;虹膜深褐色至蓝色;喙黑色;脚趾铅灰色至淡灰色。性别相似。幼鸟主要呈棕色,下体较浅,翼和尾有暗淡的蓝色,嘴基橙色,尖端粉色。
鸣叫特征:发出延长的单调音调,略带变化的哨声,持续1.5至2.8秒,频率1.2至1.3kHz,间隔11至17秒(标本,文莱),但在coccinea亚种中通常较短且节奏更快(1.1至1.5秒,间隔约8至14秒)。叫声用于领地标示,音量逐渐增大,略有上升调,结尾突然下滑。
生活习性:榴红八色鸫为留鸟,常见于密集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包括婆罗洲的kerangas林,湖泊周边灌木丛和旧橡胶种植园。海拔分布从低地至300米,局部可达610米(婆罗洲),最高记录到1000米,但一般不高于200米(马来半岛)。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蚂蚁、甲虫、木蛴螬、蟑螂和正翅目昆虫,偶尔吃小蜗牛和果实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马来半岛为1月至8月,可能在婆罗洲全年都有。筑巢于地面,巢呈圆顶状,直径约15厘米,入口宽7厘米,距地5至10厘米,由树枝、纤维和枯叶构成。每窝产卵2枚,卵壳光洁,白色底面点缀红棕色斑点和灰紫色斑块,尺寸约26至28.3毫米×20.2至21毫米,重约6.1克。孵化和育雏周期未知,寿命至少八年。
区别辨识:与同属物种相比,榴红八色鸫的红色头冠、深蓝背部和蓝色翼盖是明显特征。coccinea亚种头部红色延伸至前冠部,上体更蓝,下体红色部分杂有黑色斑点。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在婆罗洲,广泛分布且局部常见;在马来半岛,不常见至局部常见;在泰国南部罕见,北限为Hala-Bala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缅甸,超过100年未在Tenasserim报道;在新加坡自1950年后已绝迹;在苏门答腊岛,记录稀少,但似乎遍布东部沿海低地。
其他:榴红八色鸫能适应受干扰和重度退化或砍伐的栖所,只要保留有森林碎片和次生灌木丛。然而,在马来半岛,仅在成熟森林中记录到筑巢行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榴红八色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榴红八色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