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棕榈雀

Point-tailed Palmcreeper Berlepschia rikeri

尖尾棕榈雀(英文名:Point-tailed Palmcreeper,学名:Berlepschia rikeri),是雀形目灶鸟科尖尾棕榈雀属的鸟类。是灶鸟科(Furnariidae)下属的独属物种,仅在南美洲特定的茂密雨林边缘或沼泽地带的莫里奇棕榈丛中发现。其显著的外观特征包括明亮的红褐色背部与尾部,以及黑白相间的头部和下体条纹。此鸟种体型中等,约18至22厘米长,体重介于32到37克之间。

外形特征:尖尾棕榈雀的面部有精细的黑白色条纹,冠部和上背部则有戏剧性的黑白色条纹,背部的条纹呈泪滴状。背部和尾上覆羽呈现鲜艳的栗色,翅膀覆羽同样为栗色,飞羽则为暗褐色,次级飞羽边缘带有红褐色。尾巴为渐变式,基部硬化,尖端深而锐利,颜色与臀部相同。喉咙为白色,带有长而明显的黑色条纹,胸部具有宽大的黑白条纹,腹部的条纹逐渐模糊。下尾覆羽为黑白相间的条纹。虹膜橙棕色,上喙灰色至深灰色,下喙灰色至浅灰色,跗跖和脚趾为灰色至深灰色。雄雌相似。幼鸟与成鸟类似,但下巴和喉咙上的黑点较小,胸部和胸部有斑点而非条纹。

鸣叫特征:其鸣唱为一系列响亮的断续音符,通常持续3至5秒,音调大致相同或略微上升后再下降,声音被描述为“ka-koo, didididididididididi”或“dedede-kree-kree-kree-kree-kree-kree-kree-kree-kree-kree”。鸣唱有时以反声二重唱形式发出,可能传播距离比其他灶鸟科鸟类更远。此外,还会发出鼻音“nar”或“daar”的斥责声,以及短暂的颤音。

生活习性:尖尾棕榈雀几乎总是成对出现,栖息于树冠至中层森林,擅长在棕榈树枝和叶片的基部、表面及下方寻找昆虫猎物,如鞘翅目、半翅目、蚁科和蜘蛛。它们会使用尾巴支撑身体,经常倒挂着觅食。主要栖息于茂密的Mauritia棕榈沼泽和森林中,偶尔也会出现在其他类型的棕榈树林。

生长繁殖:推测为一夫一妻制。在巴西塞拉多地区的7月至11月期间,雄鸟个体的睾丸会增大,表明可能处于繁殖季节。在戈亚斯州,曾观察到一对尖尾棕榈雀在10月份照料着隐藏在Mauritia棕榈枯叶中的棍子巢。然而,关于筑巢、孵化期、育雏细节等信息尚不清楚。

区别辨识:尖尾棕榈雀的外观模式与许多木攀雀相似,但其具有更加鲜明的条纹,且很少在莫里奇棕榈丛以外的地方发现。其独特的条纹和栖息环境有助于与其他灶鸟科成员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尖尾棕榈雀分布于南美亚马逊雨林区域,具体包括委内瑞拉南部、圭亚那、亚马逊流域、巴西东北部至东部巴伊亚、哥伦比亚东南部、厄瓜多尔东部、秘鲁东部以及玻利维亚北部,直至拉巴斯西北部和贝尼西部。主要栖息于Mauritia棕榈沼泽和森林,海拔高度通常低于400米,在厄瓜多尔可达650米。

其他:尽管全球数量有限,但由于尖尾棕榈雀所处的棕榈沼泽相对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存状态较为稳定。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尖尾棕榈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尖尾棕榈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