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食蚊鸟(英文名:Rufous Gnateater,学名:Conopophaga lineata),是雀形目食蚊鸟科食蚊鸟属的小型鸟类。体型紧凑,长约13厘米,尾短腿长,常见于南美洲东部巴西森林底层和灌木丛中,分布广泛,自里奥格兰杜苏尔北至巴西南部乃至阿根廷东北部和乌拉圭。其特征为红褐色外表,眼上有一条白纹(雌鸟为灰色),尾羽隐藏,叫声由低沉的嘁嘁喳喳声逐渐变快升高。
外形特征:棕食蚊鸟体型小而圆,约13厘米长,拥有短尾和相对长的腿。雄鸟具有红栗色的冠羽,灰白色的眉线延伸至银白色的眼后簇毛,上体颜色通常略深于冠羽,但标本显示冠羽明显更红栗色。头部两侧、下巴、喉咙和胸部为红褐色,胸部上方有新月形的白色斑块,两胁颜色较暗淡,腹部大片白色。雌鸟眼后簇毛显著减少或缺失。幼鸟冠羽和背部有轻微的条纹,翼覆羽上有淡橙色斑点,胸部斑驳,侧腹有微弱的条纹。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系列大约5至15个甜美、哨音般的音符,音调略有上升,通常以略微响亮的音符结束,整个鸣唱持续1.5至4秒,频率在2.5至3.5千赫兹之间。还包括几种变体,在南巴西地区更像是连续的颤音,约30个音符,变化可能呈渐变分布。叫声包括尖锐的“tchief!”或更硬的“tcheek!”,以及快速发出的沙哑音符组成的结巴叽叽喳喳声,持续约1秒。飞行中的雄鸟偶尔会发出相当响亮的呼噜声,通过外侧飞羽产生,这在攻击或求偶时发生。
生活习性:棕食蚊鸟主要栖息于半湿润、常绿林地和画廊森林,包括巴西东北部和内陆地区,以及适度发育的次生林中。在巴西东南部,偏好竹林和其他密集植被。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上,但在南部可降至300米以下。它们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包括蚂蚁、甲虫和蜘蛛。在巴西东南部的研究中,蚂蚁占了粪便样本中识别出的节肢动物的58%,其次是甲虫(16%)和蜘蛛(11%)。在相同地区的一项较新的研究中发现,该物种主要消耗蚁科(32%)和等翅目(23.6%),少量甲虫、昆虫幼虫和蜘蛛。偶尔会在巴西东南部高地的行军蚁群中觅食。观察到成鸟喂养幼鸟小青蛙,以及个体食用蓝莓。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巴西南部为8月至1月,通常从10月开始在米纳斯吉拉斯州或12月在圣保罗,以及11月底至12月底在里奥格兰杜苏尔发现带有卵的巢。繁殖行为似乎是一夫一妻制。巢建于离地面不远处,高达近2米,通常位于较为开阔的下层林区。巢的外部直径(不包括突出的枝条和叶片)为10至14厘米,内部直径6.5至7厘米,内部深度3.5至4厘米,外部深度(不包括突出部分)7至9厘米,干燥状态下的重量为21至37克。领域直径约为100米,家园范围约为150米。每窝产卵2枚(偶尔3枚或4枚,可能极少数情况下仅1枚),蛋壳为淡黄色或锈色,大端有稍暗的斑点,尺寸为20至24毫米×17至18.5毫米。雌鸟夜间和部分白天孵化,但雄鸟每天比雌鸟多孵化1至4小时,孵化期约2周。两性共同育雏和喂食,幼鸟约2周后离巢。一只幼鸟在两周后达到成鸟大小,但仍有更短的尾巴和较小的头和喙。雌鸟照顾幼鸟至少45天。曾观察到成鸟在巢附近进行吸引捕食者的展示。
区别辨识:雄性棕食蚊鸟具有独特的红栗色冠羽和明显的灰白色眉线,雌鸟眼后簇毛显著减少或缺失。与栗带食蚊鸟相似,但具有双色喙。幼鸟具有轻微的条纹和淡橙色的翼覆羽斑点。不同亚种间,vulgaris亚种总体上颜色更深,上体更偏红褐色,冠羽与背部对比不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棕食蚊鸟分布于南美洲东部,从巴西里奥格兰杜苏尔向北至巴西中部,进入阿根廷东北部、乌拉圭和巴拉圭。在巴西东南部的圣保罗,三个巢穴位于21公顷的森林残余地带。在巴拉圭,出现在伊比库伊国家公园、姆巴拉卡尤森林自然保护区以及埃斯坦西亚伊塔博、拉戈洛恩德里纳和埃斯坦西亚圣安东尼奥私人自然保护区。
其他:最近的研究确认了其分布范围比之前认为的更加广泛,特别是在巴西南部的里奥格兰杜苏尔州以及乌拉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食蚊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食蚊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