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隐窜鸟

Black-throated Huet-huet Pteroptochos tarnii

黑喉隐窜鸟(英文名:Black-throated Huet-huet,学名:Pteroptochos tarnii),是雀形目窜鸟科隐窜鸟属的鸟类。在南美洲的温带森林中较为常见,尽管其行踪隐秘,更常被听到而非见到。以独特的暗色喉部和胸部、锈色腹部及浅色眼圈著称。

外形特征:成年黑喉隐窜鸟体型较大,尾短,身长约23厘米,体重在133至184克之间。头部前冠、背部下端、臀部和上尾覆羽呈栗色,翅膀深褐色,后冠、背部、尾巴、头颈两侧、喉部和上胸呈深灰黑色,下胸和腹部锈色,下腹及两胁有黑色和淡锈色条纹和斑点。虹膜颜色深褐或淡褐,裸露的眼皮呈淡黄色,喙和跗跖均为黑色。幼鸟全身黑色,带有零星的栗色斑点,尤其是头部上方。

鸣叫特征:其鸣唱由一系列持续6至8秒的20到32个空洞的“whoo”音符组成,频率在400至490赫兹间,音量在乐句中间达到高峰然后降低,乐句间停顿约10秒。还会发出下降序列的11至19个空洞音符,每秒2个音符,序列持续6.5秒。警戒声响亮而回荡,由1至4个“huet”音符组成,每秒2个音符,间隔1至2秒。还有其他叫声,包括单个或双重鼻音,单独的响亮、略带空洞的“huuk!”音,以及每2.1至4.8秒重复的尖锐单音“wehk!”。

生活习性:栖息于潮湿的南洋杉(Nothofagus)为主的密林中,包括竹子下层植被,也会出现在森林边缘、次生林、松树(Pinus)种植园、无树木覆盖的开放竹林(Chusquea)丛中,以及农田周边的树篱。主要在地面活动,缓慢行走于密集灌木丛中,偶尔停下来用一只脚刮擦地面寻找食物,有时侧身刮土,也会用喙啄食地面和翻动碎片。偶尔会进入半开阔地带觅食,但从不远离隐蔽处。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11月或12月,巢为开放式的软草杯状,位于洞穴末端,洞穴长度0.5至2米,挖掘于河岸或倒木根下的土中,偶尔在树干空洞中高离地面。一窝产卵2枚,偶尔3枚,卵尺寸约为38.1×28.4毫米。一项研究显示在南智利的成功筑巢率为85%(共42个巢)。

区别辨识:黑喉隐窜鸟的特征在于其独特的羽毛颜色,特别是暗色的喉部和胸部以及锈色的腹部,这使得它容易与同属的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如栗喉隐窜鸟,二者分布区域不重叠。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智利中部和南部,以及阿根廷西南部。在智利,包括纳韦尔布塔国家公园、普耶韦国家公园和维森特佩雷斯罗萨莱斯国家公园在内的多个大型保护区都覆盖了其大部分分布范围。在阿根廷,可在洛斯格拉西亚雷斯、洛斯阿尔塞斯、洛斯阿雷扬内斯(仅10平方公里)、兰因、拉戈普埃洛和纳韦尔瓦皮国家公园找到它们。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喉隐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喉隐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