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翅食蜜鸟(英文名:Striated Pardalote,学名:Pardalotus striatus),是雀形目斑食蜜鸟科斑食蜜鸟属的鸟类。亦被称为pickwick、wittachew和chip-chip,是斑食蜜鸟科斑食蜜鸟属中色彩较为朴素但分布广泛的物种。这种小型鸟儿以其独特的翼纹和悦耳的鸣叫声而闻名,常见于澳大利亚及塔斯马尼亚州的各类生境。
外形特征:纹翅食蜜鸟体长9至12厘米,体重介于9到15克之间,拥有短而圆的尾巴和深色短喙。其头部黑色,具白色条纹,眼眉白色渐变为黄色靠近喙部。上体呈淡褐色,臀部颜色较浅。翼部黑色,初级飞羽边缘形成狭窄的白色条纹,三级飞羽边缘更为显著的白色,最外侧三级飞羽部分边缘红褐色。成年鸟的喉部鲜黄,胸部黄绿色,腹部奶油色至肛周,两胁有黄橄榄色带。虹膜暗棕色至黑色,喙黑色,有时下颚基部或双颌颜色较浅,腿色从暗灰色至棕色或粉棕色。雌雄相似,幼鸟色泽较淡,头部图案不明显,喉部黄色不突出。不同亚种间在羽色和色调上有差异。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的2至7个音节的歌曲,通常为“wit-e-chu”或“wit-wit”,带有区域性变化,尤其在繁殖季节频繁鸣唱。还有其他声音,如颤音和群居时的简短接触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桉树(Eucalyptus)形成的环境,从高大的开放森林到稀疏低矮的林地。它们广泛分布于沿海和半干旱内陆至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移动模式多样,可能包括季节性迁移,如塔斯马尼亚种群迁至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时山地种群移至沿海或内陆低地。以昆虫为主食,尤其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lerps(某些Psyllid昆虫的覆盖物),偶尔食用植物分泌物manna。独行或成对活动,在繁殖季节外常形成数百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繁殖记录全年均有,典型季节为8月至12月,南澳大利亚的温带区。每季可能产两窝,但多窝繁殖的比例未知。巢由两性共同建造,形式为松散的穹顶或杯状,材料包括树皮、草茎和松树等类似物种的“针叶”。巢位于树洞或地面隧道中,后者通常在侵蚀的河岸、悬崖或近垂直面。隧道长度15至100厘米,开口宽4至6厘米,远端有较大的巢室。每窝产3至5枚白色卵,两性共同孵卵,孵化期15至23天;雏鸟由双亲喂养,离巢期21至25天。
区别辨识:与斑翅食蜜鸟和红眉食蜜鸟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冠纹、翼纹和色彩。不同亚种在羽色和翼部特征上有所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遍布澳大利亚全境,除西澳大利亚的部分沙漠地区外,包括塔斯马尼亚州。
其他:纹翅食蜜鸟有六个公认的亚种,过去曾将部分亚种视为独立物种,但现在均被归类为纹翅食蜜鸟的亚种,有证据表明存在种间杂交现象。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纹翅食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纹翅食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