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刺莺

Rockwarbler Origma solitaria

岩刺莺(英文名:Rockwarbler,学名:Origma solitaria),是雀形目细嘴莺科岩刺莺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特别是在霍克斯伯里砂岩地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上体呈褐色,下体为红棕色,喉部颜色较浅。岩刺莺是新南威尔士州唯一的特有种。

外形特征:岩刺莺长约14.5厘米,重约14.5克。体色上半身呈暗褐灰色,臀部带有深赤褐色,尾巴黑色且末端平截,与随莺的翘尾明显不同。头部和耳羽暖棕色,眼圈白色,下巴和喉咙为对比鲜明的灰白色,带暗灰色斑点(新鲜时边缘较淡)。下体为深赤褐色,尾下覆羽深棕色。虹膜深棕色或深红棕色,喙黑褐至暗灰色,下颌基部粉红棕色,腿灰黑色或深黑棕色。雄雌相似,幼鸟比成鸟更淡更暗,喉咙灰带赤褐色,与头部和下体的对比不那么强烈。

鸣叫特征:岩刺莺的叫声包括重复的尖锐‘chis-sick’声,主要在繁殖季节发出;也有类似Sericornis的斥责式叽喳声,但音调更高,以及嘶哑的流利接触叫声。它们还会模仿其他多种鸟类的叫声。

生活习性:岩刺莺与暴露的砂岩、石灰石、花岗岩和其他岩石地貌紧密相关,常出现在水边的沟壑、陡峭的岩石山坡、峡谷、岩石露头和悬崖附近。以昆虫为主食,也会吃种子,常见食物有甲虫、蚂蚁、黄蜂、鳞翅目幼虫,以及Panicum和Triticum的种子,以及Chenopodiaceae和Eucalyptus melliodora的种子。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有时会形成由五只鸟组成的家庭群体,它们在地面和岩石上觅食,偶尔会在树和灌木低处或树干上觅食。

生长繁殖:岩刺莺在8月至1月繁殖,有时会产两窝。它们通常是成对生活的,可能是单配偶制。巢由双方共同建造,形状为卵圆形,两端尖细,侧面入口,位于洞穴或其他遮蔽的岩石地点,有时在人造地点如道路涵洞、棚屋、隧道、矿井或建筑物中,甚至在完全或近乎完全黑暗的地方。每窝产3枚蛋,有时为2枚,孵化期21-27天,雏鸟期16-21天。

区别辨识:岩刺莺随莺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小、头部更瘦小、尾巴较长且末端方正,喉咙白色。幼鸟的喉咙灰带赤褐色,与成鸟相比色彩较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岩刺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具体为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央东部,距离悉尼约240公里的范围内。其栖息地多在受保护的国家公园内。

其他:岩刺莺是新南威尔士州唯一的特有种,其巢悬挂在洞穴中,曾因此得名‘hanging dick’。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岩刺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岩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