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黄山椒鸟

Orange Minivet Pericrocotus flammeus

赤红山椒鸟(英文名:Scarlet Minivet,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是雀形目鹃鵙科山椒鸟属的鸟类。色彩鲜艳的长尾林鸟,雄鸟黑橙相间、雌鸟灰黄分明;曾分拆“赤黄山椒鸟”。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西部与斯里兰卡,栖于常绿、半常绿及落叶阔叶林,海拔可达2100米,基本留鸟,喜马拉雅种群冬季有短程降迁。

外形特征:体长17–22厘米,体重19–24.5克,嘴粗厚,尾相对宽阔。雄鸟头、喉至上背为亮蓝黑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呈火橙红色;翅黑,大覆羽及初级飞羽基部具宽阔橙红色带,最内侧三级飞羽外缘近端处具孤立红斑;尾羽黑,除中央对外均具橙红端斑;下体亮橙红,大腿黑褐色,翼下覆羽鲜黄;虹膜暗褐,嘴与脚黑色。雌鸟前额及眉纹鲜黄,头顶至上背灰褐,腰及尾上覆羽绿黄色,翼与尾黑褐,雄鸟的红色部分均被黄色取代,下体全黄。幼鸟似雌鸟,头顶至背具黄色鳞状斑,胸侧与胁具灰色鳞纹,三级飞羽及大覆羽具宽黄边;雄亚成体黄色部位渐转橙色。各亚种差异在于体型大小、雄鸟红色深浅、雌鸟黄色浓淡及中央尾羽与翼部亮色的范围。

鸣叫特征:鸣声为响亮而尖锐的哨音,常见串音如 “sweep-sweep-sweep-sweep” 或 “weep-weep-weep-wit-wip”。

生活习性:栖于常绿、半常绿及落叶阔叶林,亦见于泥炭沼泽林与果园;在受扰森林中仍需高大乔木覆盖,回避低灌丛。喜马拉雅种群繁殖季可达1800米以上,冬季降至低地;指名亚种冬季可迁往泰国东北部。群居,常与其他种类混群觅食,多在林冠或高大树冠层活动,飞行呈波浪式,常越过林梢。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鳞翅目幼虫、直翅目虫、蝉及蜘蛛;亦在榕树果穗中寻食被果香吸引的昆虫,多在冠层叶间取食,偶作悬停捕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喜马拉雅4–6月,印度半岛2月与6–10月,斯里兰卡2–5月及8–9月第二窝,东南亚6–7月,龙目岛与菲律宾3–4月。巢为小而整洁的开放杯状,以苔藓、蛛丝构成并饰以树皮,置于距地6–20米的水平枝杈。每窝2–3枚卵,仅雌鸟孵卵,双亲共同育雏,孵化及离巢期暂无数据。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相比,雄鸟三级飞羽与最内侧次级飞羽末端具孤立红色斑纹,缺少小灰山椒鸟头顶与背部的灰色对比;雌鸟通体亮黄而无橙红。亚种间差异主要见于体型、雄鸟红色深浅、雌鸟黄色浓淡及中央尾羽和翼部红色范围,例如speciosus体型最大、雄鸟为深猩红,andamanensis红色更鲜,minythomelas雄鸟中央尾羽几乎全红等。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及东南亚等地普遍,印度、孟加拉、中国局部分布亦较常见,仅新加坡与婆罗洲较稀少。已列入多个国家公园及保护区,如尼泊尔奇旺、印度穆杜马莱、泰国岗卡章、越南南白吉仙、马来西亚大汉山、苏门答腊韦坎巴斯及婆罗洲丹浓谷等。

地理分布:繁殖区:印度半岛西部(东南古吉拉特向南经西高止山脉,至泰米尔纳德邦西南东高止山)及斯里兰卡。非繁殖区:喜马拉雅种群冬季降至平原,指名亚种可至泰国东北部。

其他:系统分类复杂,目前认可19个亚种,形态与羽色研究表明可能拆分为4–5个独立种,但界限尚不明;菲律宾种群可能包含额外物种,有待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赤黄山椒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赤黄山椒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