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背伯劳(英文名:Bay-backed Shrike,学名:Lanius vittatus),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以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外观著称。其显著特征包括黑色面罩、红褐色侧翼和背部,以及干净的白色喉部。广泛分布于南亚,偏好干燥开阔地带,常见于灌木丛生的半沙漠和栽培区。
外形特征:成年褐背伯劳体型较小,约17至19厘米长,体重18至26克。头部特征明显,具黑色前额和面部面罩,灰淡色冠部和颈背,上背部呈深灰色渐变为栗红色,翅膀上部黑色,有醒目的白色主翼斑。尾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大部分为白色。下体白色,带有锈棕色到红棕色的洗染,两胁呈现更深的铁锈色。眼睛暗褐色,喙和腿均为黑色。雌雄相似,但部分雌鸟个体前额带较窄。幼鸟面罩棕色,较成鸟浅,上体灰棕色,头部和背部有黑和米色条纹,无白色翼斑,尾巴红棕色,下体颜色较淡,有深色条纹,主要出现在胸部和两胁。亚种nargianus体型较大,喙和翅较长,上体颜色较淡,不如其他亚种鲜艳。
鸣叫特征:鸣唱为杂乱而悦耳的颤音,混杂着尖锐刺耳的颤音和模仿声。典型叫声包括尖锐的‘chur-r’或‘chee-urr’或‘keechuw’,警戒时发出快速的‘tzrrr’、‘krrrr-krrrr’、‘trrrr-trrr’或‘cha-a-a-a’。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干燥、灌木丛生的开阔地带,包括半沙漠、干河床、平原、山谷、丘陵和斜坡上的植被。在伊朗,可见于干燥的河床、平原和斜坡上的金合欢树(Acacia)、Prosopis和Ziziphus树林。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繁殖于多样化的环境,从开放的灌木丛和荆棘树丛林到牧场和村落周边的栽培区。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2000米,但在尼泊尔有观察到高达3965米的记录。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5月至7月在土库曼斯坦,3月至8月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为4月至7月,中部为2月至9月,南部为2月至4月。通常每年繁殖两次,偶尔三次。一夫一妻制,全年领地意识强烈。巢建于荆棘灌木或小树的分叉处,高0.9至10米,大多位于1.5至4米之间,由草、羽毛、羊毛和纤维构成,外部常覆有地衣,内部铺垫柔软材料。每窝产3至5枚蛋,通常为4枚,蛋壳颜色从白色到绿色,带有棕色斑点和斑块。孵化期大约为14至15天,主要由雌鸟承担,期间雄鸟提供食物。雏鸟喂养期同样为14至15天。
区别辨识:与棕背伯劳相比,褐背伯劳具有更小的体型和较长的尾羽,以及独特的红褐色背部和黑色面罩。在识别时,注意其清晰的白色喉部和胸腹部的红棕色洗染。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最近记录显示在斯里兰卡也有发现。在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局部地区出现,但信息稀少。
其他:尽管在许多保护区中有所分布,但其核心栖息地主要为栽培区,这些区域并未受到特别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褐背伯劳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褐背伯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