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鵙嘴鹟(英文名:Black-throated Shrikebill,学名:Clytorhynchus nigrogularis),是雀形目王鹟科鵙嘴鹟属的大型而独特的鵙嘴鹟,雄鸟拥有醒目的黑色脸部和喉咙,纯白色的耳羽区,以及厚重上翘的喙。雌鸟外观较朴素,主要呈棕色。该物种主要分布于斐济的维提岛、Ovalau、Vanua Levu、塔韦乌尼岛和Kadavu。曾被认为是Lalage属的一员,2008年黑背鵙嘴鹟被分离出来,但仍有一些权威认为它是黑喉鵙嘴鹟的亚种。
外形特征:成年雄鸟体长21厘米,具独特厚重的喙和大眼睛。头部黑色,喉咙黑色,与白色耳羽区形成强烈对比,冠部和颈背灰或棕色,其余部位灰棕色,尾羽末端有淡灰色斑点;下方颜色较浅,偏灰白,腹部带淡黄色调;虹膜深色,喙黑色,边缘角质色,尖端角质色;腿蓝灰色。雌鸟总体冷褐色,下方更淡,缺乏雄鸟的醒目头部图案。幼鸟似雌鸟;亚成年雄鸟脸部图案为成鸟版的淡色版本,黑色喉咙点缀白色斑点。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复杂的长哨声和刺耳的责骂声,其中领土雄鸟的哨声最为多样,常常长时间有力地鸣叫,这些哨声可能代表了领地歌曲,已识别出多达六种不同的歌曲类型。长而波动的哨声有几种变化,还有各种刺耳的责骂声系列;有一种特定的叫声可能是短暂的上升或水平的“teeeoo”哨声,以不同间隔重复成串。叫声与斐济鵙嘴鹟不易区分。雄鸟在鸣叫时常会翘起尾巴并颤抖下垂的翅膀。
生活习性:偏好密集的本土森林,从低地到海拔1200米,避开受干扰的区域和开放植被,对重度砍伐或退化的森林较为不耐。昆虫食性,成对觅食,有时加入混合物种群。在不同高度觅食,通过搜寻和探查枯叶和杂草丛;利用喙撕开腐烂的茎和空心树枝。相当好奇,会对模仿其叫声作出反应。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信息知之甚少,但繁殖季节似乎在8月至12月之间。
区别辨识:雌鸟与斐济鵙嘴鹟相似,但体型更大,喙更厚重。雄鸟头部的黑色与白色耳羽区形成鲜明对比,易于辨认。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此物种为斐济特有种,分布于斐济EBA。在整个斐济范围内罕见且可能正在减少;虽然广泛分布,但密度低(约1只鸟/平方公里),仅出现在一半的适宜生境中。种群估计在1500至7000只成熟个体之间,被认为正随森林损失和退化而下降,下降率约为每年0.5-0.8%。在Nausori高地的受扰森林中越来越难以发现。受到森林清理和退化、外来植物入侵、野生物种以及潜在威胁如家八哥和黑喉红臀鹎的影响。
地理分布:分布于太平洋地区的斐济,包括维提岛、Ovalau(Lomaiviti群岛西部)、Vanua Levu、塔韦乌尼岛和Kadavu(斐济西部、中部,波利尼西亚西南部)。
其他:曾被认为与黑背鵙嘴鹟为同一物种,2008年被确认为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喉鵙嘴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喉鵙嘴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