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鸲鹟(英文名:Tomtit,学名:Petroica macrocephala),是雀形目鸲鹟科岩鸲鹟属的鸟类。小型森林鸟,以其大头小尾的独特外观著称,仅见于新西兰的北岛、南岛、斯纳尔斯群岛、奥克兰群岛和查塔姆群岛。雄鸟通常呈黑白色,而雌鸟为棕白色,头部和喙基部有白色斑点,用于威胁展示。偏好成熟的本土森林,但也可见于灌木丛和异域森林。
外形特征:雀鸲鹟体长约13厘米,体重11-13克。雄鸟具有黑色的头部、颈部和上身,白色额头斑点,上翼黑色,翼根有白色横条纹,尾羽中央三对黑色,T4黑色尖端白色,T5白色基部黑色,T6白色基部黑色,尖端宽黑色;下身颜色由黑色渐变为黄色或橙色边缘。雌鸟暗橄榄褐色,上身有细白条纹,翅膀和尾巴黑色变为黑褐色,下巴和喉咙暗灰色,下身黄白色,胸腹部常有橄榄褐色晕染。幼鸟较成鸟暗淡且更棕色,有斑驳和细条纹。
鸣叫特征:雄鸟的歌声清脆悦耳,类似于‘ti-oly-oly-oly-ho’,常被比作吱吱作响的门轴声。此外,还有1-5个‘zet’音符在单独觅食时发出,可能作为联系叫声,以及2-7个‘seet’音符在受干扰时发出,伴随软绵绵的紧密哨音。
生活习性:雀鸲鹟栖息于成熟和再生的本土森林,从低地到高山地带,包括松树种植园、农田、公园和花园。它们在所有高度觅食,偏好森林底层,偶尔在开阔地带活动。主要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食用果实。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8月至3月(北岛),9月至2月(南岛),10月至12月(离岸岛屿)。一季通常育两至三窝,每窝2-6枚蛋,孵化期14-18天。雌鸟为主孵化,雄鸟偶尔协助。幼鸟裸体孵化,约3天后开始长毛,5天后全身覆盖绒毛。巢由雌鸟建造,由苔藓、树叶、树根、草和树皮构成,外部以蜘蛛网固定,内部铺以细草、羽毛、毛发和树蕨鳞片。
区别辨识:与其他岩鸲鹟属物种相比,雀鸲鹟的特征在于其头部较大,尾部较短,以及独特的黑白或棕白色羽毛。不同亚种间存在体型和羽毛颜色上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雀鸲鹟在当地常见,但由于栖息地破坏和外来捕食者的引入,种群数量曾一度下降,但近年来似乎已稳定,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增加。然而,查塔姆群岛亚种chathamensis被列为Endangered(濒危),而marrineri亚种则列为Naturally Uncommon(自然稀少)。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西兰的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北部、查塔姆群岛、斯纳尔斯群岛和奥克兰群岛。在斯纳尔斯群岛,种群密度估计为250-999成熟个体,面临潜在的灭绝风险。
其他:雀鸲鹟已适应了新西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但仍然受到家猫、黑鼠和普通刷尾负鼠等外来捕食者的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雀鸲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雀鸲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