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山雀(英文名:Ground Tit,学名:Pseudopodoces humilis),是雀形目山雀科地山雀属的鸟类。别名地鸦、土里钻钻,藏名“迪迪”。这奇特的小型高原鸟类,生活在草原、牧场和干燥的草原上。不似其他山雀,外观略似小型鸦科,曾被误分类。分布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包括西藏、新疆南部、青海东南部至云南东北部和四川西部,以及尼泊尔、锡金和拉达克东部。在海拔3100-5500米的环境常见。
外形特征:体型较大,站立时羽毛蓬松,长约19-20厘米,重42.5-48.5克。头顶淡黄褐色,背部灰棕色带沙色,下颈有宽的白色半环。尾羽中央深棕色,外侧两对白色。翅膀比背部略暗,翼尖白色。脸颊沙黄色,喉部及下体呈偏白的暖黄色调。黑眼,黑喙和腿脚。雌雄相似,幼鸟上体更黄,脸面斑驳,喉咙有条纹,喙直且短。
鸣叫特征:通常沉默。叫声有微弱的‘cheep’声,清晰下降的‘cheer’声,以及响亮的‘veet’声和尖锐的‘scree-sich-ich’声。歌声以‘chip’音开始,随后是快速吹口哨式的‘cheep-cheep-cheep-cheep’,音调先升后降。
生活习性:栖息于无树的草原,包括草地平原和岩石山丘,海拔3100-5500米,接近人类聚居区,如村庄、城镇和寺院。食物以小昆虫和幼虫为主,善于在软土、牦牛粪便和腐尸中探食。飞行弱,常贴近地面跳跃。与鼠兔(Ochotona)关系密切,利用其洞穴避难。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至7月。合作繁殖模式,26%的繁殖对有额外帮助者,多为雄鸟。巢由苔藓、干纤维和动物毛发构成,置于软土、河岸或石墙下的深洞中,深度可达2米。每窝产卵4-9枚,平均6.6枚,孵化期14-16天,雏鸟期18-20天,成功孵化率高达92%。
区别辨识:地山雀与地面鸦(Podoces)在外形上有一定相似性,但体型较小,缺乏明显标记。其头部颜色与下体类似,有深色帽状顶冠和浅色颈圈,与某些山雀和䴓鸟相似,但喙部强壮且略向下弯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和中部(新疆南部和青藏高原东至宁夏和甘肃,南至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东北云南和四川西部),拉达克东南部,尼泊尔北部和锡金。
其他:地山雀在冬季会挖掘休憩洞穴,有时会下降到较低海拔的山谷过冬。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地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地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