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山雀

Ashy Tit Melaniparus cinerascens

阿卡山雀(英文名:Ashy Tit,学名:Melaniparus cinerascens),是雀形目山雀科黑山雀属的鸟类。这灰褐色的大型山雀,具有醒目的黑白头部图案和黑色胸带。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和津巴布韦。栖息于干旱的灌木丛和荆棘树,偶尔出现在河流附近的林地和阔叶林。

外形特征:体长14.5至15厘米,体重18.5至21.7克。雄鸟具黑色额部至头顶,侧冠至眼下方,颈背黑色,新鲜羽衣略泛蓝光,下颈背中央有一白色斑点。上体灰色,最长的上尾覆羽尖端黑色;尾羽黑色,多数尾羽(除中间一对外)尖端白色,最外侧边缘白色;翼上覆羽灰黑色,较小的覆羽尖端同上体色,中覆羽和大覆羽边缘和更宽的尖端淡黄色至白色,翼小覆羽和初级覆羽黑色,细边和尖端微白;飞行羽灰黑色,三级飞羽边缘灰白色,次级飞羽如同三级飞羽但稍暗淡,初级飞羽细边微白;颊、耳羽和颈部侧面白色;颏和喉至耳羽下方和胸部中心黑色,喉咙和胸部略泛蓝色光泽,一条狭窄的黑色线从下胸延伸到腹部,边缘狭窄的白色至浅灰色或黄褐色;其余下体灰色,除较暗的尾下覆羽尖端白色;腋下和翼下覆羽灰色,尖端偏白色。虹膜深棕色至棕黑色;喙黑色;腿蓝灰色或深灰色至黑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上体及翅膀和尾巴略微呈棕色,胸带通常更暗淡、光泽较少。幼鸟类似成鸟,但头至颈背为烟灰色,上体略呈暗棕色,尾羽深棕色,尖端非常窄的偏白色,翅膀深烟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有宽阔的淡灰色或黄褐色尖端,大覆羽边缘比成鸟窄,胸带棕色,略带暗灰色,仅限于喉咙和胸部,腹线通常不存在。

鸣叫特征:鸣唱是一系列圆润的颤音,"tlu-tlu-tlu-tlu-tlu-tlu, chi-chi-chi-chi-chi, tri-tri-tri-tri-tri",偶尔带有较慢的变化,例如"trewet-treet-treet-treet-tretretretretretretre"。叫声包括细长而相当嘶哑的"si-si-si"或较长且更复杂的"psi-psi"或"sisisisi-cha-cha-cha"音符,还有更粗糙的"psi-psi-chrrrr";警报声为一系列鼻音的颤音,干燥的"jejejejejejejeje"和延长的"chrrrrrr"或"tschrr tschrr tschrr"。声音与灰山雀非常相似。

生活习性: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甲虫、蛾类、蜘蛛、蚂蚁、苍蝇和幼虫,偶尔也会吃些果实和种子;巢中的幼鸟主要以鳞翅目幼虫和蛹为食。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非繁殖季节常与其他物种混群,偶尔包括P. griseiventris。在树木的中层和高大的灌木丛中觅食,偶尔会降至地面;猛烈地敲打骆驼刺的种子荚以提取内部的无脊椎动物幼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为9月至翌年4月。一夫一妻制;可能是合作繁殖者,多个成年个体参与照料繁殖雌鸟和幼鸟。领域性强;雄鸟在整个孵卵和雏鸟阶段都会从高处灌木中强烈鸣唱以保卫领地。巢由柔软的植物材料构成,包括绒毛、动物毛发和羽毛,放置于离地面2至4米的树干洞穴、旧树桩或地面洞穴中。每窝产4至6枚蛋;孵化由雌鸟负责,雄鸟喂养巢中的幼鸟,孵化期为11至13天;雏鸟期长达22天。繁殖成功率高度依赖于当地降雨量;在纳米比亚的24个巢中,由于天气炎热干燥,有12个巢在孵化前失败,其余的每个巢至少成功孵化了一只幼鸟。

区别辨识:北灰山雀(颜色更淡,嘴更小,偏好miombo林地)和灰山雀(颜色更深,下体更黄,尾巴更短,栖息于较干燥的沿海灌木丛和Karoo)相似。可以通过灰褐色的上体、白色的颈背斑点、白色的翼缘和灰褐色而非黄褐色的下体来与它们区分开。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非洲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和津巴布韦。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阿卡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阿卡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