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短趾百灵(英文名:Asian Short-toed Lark,学名:Alaudala cheleensis),是雀形目百灵科短趾百灵属的鸟类。活动于欧亚大陆中南部至东部的干旱草原和牧场,以草籽、嫩芽及昆虫为食。其外观上体褐色,下体白色,成鸟与亚成鸟的差异在于后者深色羽毛具白色边缘。喙短而粗,无羽冠,与同分布区的其他百灵种类有明显区别。
外形特征:亚洲短趾百灵体长14-15厘米,体重约20-27克。全身羽色为淡灰色至沙棕色,头顶至背部略显灰褐或沙褐色,下体白色,具窄白眉纹和宽眼环。喙短而基部厚实,翼长,初级飞羽投影较长,尾较短;后爪短(6-10毫米)。雌雄相似,亚成鸟上体具斑点,外侧初级飞羽圆钝,可达主覆羽端部。
鸣叫特征:鸣唱与小短趾百灵非常相似,主要在飞行中鸣唱,偶尔也会从地面或灌木上鸣叫。歌声包含高音哨音、杂音及模仿其他物种的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半沙漠、沙漠带有灌木的草原、草原和裸露地面。主要以昆虫和种子为食,尤其在繁殖季节,雏鸟的食物主要是昆虫的幼虫。在地面行走或振翅作波状飞行,鸣唱时在空中缓慢垂直下降。
生长繁殖:在中国内蒙古,繁殖期始于4月中旬,孵化期在6月。筑巢于地面土坎或灌木丛中,巢形浅杯状,由杂草构成,上有垂草遮掩。每窝产卵3-5枚,卵色白或微黄,具褐色细斑。双亲轮流孵卵,孵化期12天。雏鸟孵化后7天睁眼,由双亲共同喂养,主要喂食昆虫幼虫,约14-15天后学会飞行。
区别辨识:与小短趾百灵非常相似,但亚洲短趾百灵体型稍大,颜色更淡,胸部条纹较少。尾羽外侧白色部分比小短趾百灵多,翅膀形状也略有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广泛,自土耳其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西部,经蒙古、中国东部西藏高原至中国东部。在中国大陆,常见于内蒙古的草原。
其他:有时被认为是小短趾百灵的亚种,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当前定义下的亚洲短趾百灵和小短趾百灵都不是单系群,可能需要重新分类。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亚洲短趾百灵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亚洲短趾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