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翎毛翅燕(英文名:Southern Rough-winged Swallow,学名:Stelgidopteryx ruficollis),是雀形目燕科毛翅燕属的鸟类。小型燕科鸟类,由法国鸟类学家Louis Vieillot于1817年首次正式描述。以暗褐色为主色调,拥有黑色翅膀和尾巴,灰白色臀部,喉咙和上胸部呈红棕色,下腹部黄色,尾部略带叉形。该物种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从哥斯达黎加到阿根廷北部和乌拉圭,也见于特立尼达岛。
外形特征:成鸟长约13.5厘米,体重约15克。全身大部分呈暗灰色至褐色,头部颜色比背部稍深,臀部较淡,翅膀和尾巴为黑褐色,具有独特的弯曲状外侧初级飞羽,尾部末端平直。喉部和上胸部为肉桂色,下腹部黄白色,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暗灰褐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外侧初级飞羽缺少弯曲状结构。幼鸟的喉部颜色较为暗淡,背部羽毛边缘有浅色条纹。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suree’的上滑音调叫声,巢穴附近会听到含糊的啾啾声或嗡嗡声,叫声比北方同类更低沉、柔和。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地带,尤其靠近水域,如田野、河流和湖泊旁,也会出现在森林空地和河流边。通常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局部地区可达2000米,记录最高可达3600米。在哥斯达黎加,一般比其北方近亲栖息地海拔低。主要以飞虫为食,如双翅目昆虫、鞘翅目昆虫、异翅目昆虫和飞行蚂蚁等,单独或小群体觅食,飞行直接,翼拍缓慢而有节奏。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中美洲和特立尼达为3月至6月,在哥伦比亚为2月至7月。单胎繁殖。独居或形成小而松散的群体,对入侵者表现出攻击性。巢由干草、叶子和羽毛构成,建于河岸、采石场或道路切割处的洞穴或旧巢穴中,有时利用其他物种如鵙科鸟类挖掘的洞穴。一窝产卵4-6枚,中央美洲产卵数为4-6枚,特立尼达为3-6枚,南方地区为3-5枚。孵化由雌鸟承担,持续15-18天;幼鸟由两性喂养,离巢时间为18-21天;离巢后幼鸟仍留在巢址附近,继续被喂养数日,至少25天。
区别辨识:与中北美毛翅燕相比,红翎毛翅燕颜色更加均匀,尤其是臀部颜色更为明显,喉部颜色更亮。可通过飞行时的明亮臀部和肉桂色喉咙进行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从哥斯达黎加至南美东南部,包括特立尼达岛。
其他:南部种群S. r. ruficollis为迁徙性,冬季向北移动,而北部种群S. r. aequalis则为留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翎毛翅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翎毛翅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