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鹪鹛(英文名:Chinese Cupwing,学名:Pnoepyga mutica),是雀形目鳞胸鹪鹛科鳞胸鹪鹛属的小型鸟类,体长8.5至10厘米,体重约19至23克。其背部几乎无尾,橄榄色,下部呈淡斑纹状。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部的山区森林中,常近水边栖息。
外形特征:中华鹪鹛有两种形态,指名亚种为"白鳞"型,冠部和上体橄榄褐色,具模糊暗斑和小黄白色点,头部侧面橄榄褐色,带有黄白色的轴纹,喉部石白色,胸部和腹部石白色,每根羽毛中心有黑色或深棕色人字形图案,边缘较窄,形成明显的鳞片状外观,两翼同上,但白色部分被浅橄榄灰色替代;"赭腹"型上体底色橄榄褐色,下体则为棕黄色。雌雄相似,幼鸟上部暖赤褐色,下部灰橄榄色或金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快速高音、甜美、叮当、杂乱的鸣唱,持续1.5至2秒,音似"wisisititititiwi"或"wiswisiwitwisititui",音调先上升后突然停止,间隔时间较长。叫声为连续短促、响亮、略带爆炸感的"tschik"或"tchik"。
生活习性:栖息于潮湿阴凉的阔叶林、冷杉、铁杉和桦木林下灌木丛中,靠近水源,如溪流旁、岩石斜坡、蕨类植物密集区。海拔高度在夏季位于2400至3900米,冬季降至最低275米。主要在地面活动,冬季独居,繁殖季节成对。以昆虫和种子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3月至8月,巢为球形,入口位于一侧三分之二处,由绿苔藓和根须制成,嵌入河岸或树干上的苔藓中。一窝2至5枚卵,白色,有时有少量红褐色斑点,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12至14天。
区别辨识:中华鹪鹛通过其特有的橄榄背和鳞片状下体羽毛与其他物种区分,尤其是两种形态的区别,以及其独特的鸣叫声。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在不丹较为常见,尼泊尔和印度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但密度较低。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的印度支那地区,夏季在2400至3900米之间,冬季下降至最低275米;在中国西藏1980至3660米,其他地区1500至3200米,冬季降至1100米;在东南亚1200至3000米,繁殖海拔高于2200米。
其他:已合并入鳞胸鹪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中华鹪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中华鹪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