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头鹟莺(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castanicep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小型橄榄色莺,顶冠呈独特的红褐色,腰和两胁黄色,胸部灰色,腹部呈现黄灰色。广泛分布于远东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自印度西北部至中国东部,越南和印尼苏门答腊岛。
外形特征:栗头鹟莺体型甚小,约9-10.5厘米长,体重4-6克。具有明显的浅色翼条,顶冠和眉纹为红褐栗色,侧面冠纹由黑变宽向颈背延伸;颈侧常可见断续的白色条纹,颈背、头部侧面、肩和背部为灰色,背部和翅膀呈橄榄黄色,形成两条黄色的翼带。上尾覆羽和臀部鲜明黄色;尾羽为灰褐色,边缘橄榄黄色,最外侧尾羽内缘白色;喉部和胸部至上腹部为灰色,其余下体为柠檬黄色,中心部分白色,下翼覆羽淡黄色;虹膜深棕色,眼圈清晰白色;上喙深棕色,下喙肉黄色;腿为肉黄色,足底近白色。性别相似,幼鸟仅顶冠短暂呈暗灰褐色,其他部位较成鸟暗淡,下体更偏黄色。存在多个亚种,如sinensis亚种的上体更绿,胸腹部黄色更广;laurentei亚种背部绿色,腹部白色;collinsi亚种背部灰色,臀部和下体泛绿色;stresemanni亚种顶冠更红,背部灰色更明显;annamensis亚种顶冠红,背部绿色,臀部黄色减少;youngi亚种臀部灰,下体白色,仅侧部黄色;butleri亚种顶冠暗红,上体更深,臀部黄色略减;muelleri亚种臀部和上尾覆羽黄色类似指名亚种,下体白色,侧部黄色。
鸣叫特征:栗头鹟莺的歌声具有飘渺的质感,非常纤细且高音,由5-7个向上弯曲的音符组成,例如“see see see-see-see-see-see”。叫声包括反复的低沉“chik”和双重的“chee-cheee”。
生活习性:栗头鹟莺栖息于山地森林中,活跃于树冠层,以昆虫为主的微小无脊椎动物为食。它在繁殖季节外与其他物种混群。非迁徙性,但可能随季节作高低海拔的小规模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2月至7月,与雨季开始相关联,印度喜马拉雅山区主要在4月至6月。巢由两性共同构建,由绿色苔藓编织成紧实的卵圆形球状,内部衬以密集的苔藓和细丝。巢隐蔽于地面,被悬垂的苔藓和藤蔓遮掩,常位于灌木下或树干底部的凹陷处,或在河岸或陡峭山坡上。每窝产卵3-5枚;两性共同孵化,孵化期未知;关于雏鸟成长期的信息未记录。巢穴可能受到中杜鹃和翠金鹃的寄生。
区别辨识:栗头鹟莺的独特组合——橙色顶冠、白色喉部、绿色翅膀和黄色腹面,使其在区域内容易与其他莺类区分开来。不同的亚种在颜色深浅和分布上有所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与非繁殖区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从印度西北部至中国东部,越南和印尼苏门答腊岛。
其他:虽然过去曾归入"旧大陆莺"集合,但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发现Phylloscopus和Seicercus均非单系群,随后这两个属合并入Phylloscopus,该属享有优先权。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头鹟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头鹟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