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纹苇莺

Speckled Reed Warbler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细纹苇莺(英文名:Speckled Reed Warbler,学名: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是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神秘而隐秘的旧世界苇莺科鸟类。由Robert Swinhoe于1863年首次描述。在中国东北部及菲律宾有分布,其自然栖息地为沼泽和农田。因栖息地丧失,尤其是菲律宾Candaba沼泽的湿地消失,面临威胁。

外形特征:细纹苇莺长约12-13厘米,重7.2-9.1克。具有渐变的尾羽和狭窄的尾羽尖端。头部两侧有黑色条纹,宽大的奶油色眉纹,黄色脸颊。上身底色为赭橄榄色,头顶、背部有淡黑色条纹或斑点,肩部至腰部为均匀的红橄榄色。翼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为深棕色边缘赭橄榄色。翅膀和尾巴为棕色,边缘和尖端为淡黄色。下体为淡黄赭色,喉咙和腹部白色,内侧翼下覆羽边缘为极淡的锈赭色。眼睛为深棕色,上喙黑色带黄色边缘,下喙全为黄色,腿为铅灰色,足底较浅。性别相似,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下体颜色更偏黄。与水蒲苇莺相比,上体颜色略暖且更深,背部条纹更宽、更模糊,对比度较低,但头顶条纹更明显,且头顶两侧较窄。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东方大苇莺的沙哑、刺耳的鸣叫声,但据报道声音较为低沉。

生活习性:在迁徙途中和冬季,出现在沼泽和潮湿的田野。推测在芦苇和草地沼泽以及柳树林和芦苇床繁殖。主要以昆虫为食,可能也会食用种子,但需更多研究确认。春季迁徙时间为5月底至6月初,秋季迁徙为8月底至9月初。在菲律宾的所有记录都发生在9月至6月。

生长繁殖:细纹苇莺在长白山区繁殖季节出现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常栖息于近水的灌木丛中。每年5月下旬迁至繁殖地,停留约80-100天。一窝产卵5枚,孵化期大约为13-14天。雌雄双方共同参与育雏,育雏期约为11-12天。雏鸟主要以蚊子、苍蝇、鳞翅目幼虫等为食,能有效消灭害虫。

区别辨识:与更为常见的黑眉苇莺相比,细纹苇莺具有贯穿整个背脊和头顶的显著条纹,眉纹对比度较低,整体颜色更为淡雅。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02.05)。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位于中国东北部,具体可能在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湿地。非繁殖季节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菲律宾(罕见)。

其他:细纹苇莺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细纹苇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细纹苇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