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耳鹪莺(英文名:Rufous-eared Warbler,学名:Malcorus pectoralis),是雀形目扇尾莺科棕耳鹪莺属的唯一物种。分布于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偏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低矮灌木丛和开阔草地。该鸟具有独特的红褐色耳斑,以及黑色喉带。
外形特征:棕耳鹪莺是一种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雄鸟体重10-12克,雌鸟9-11克。头部和颈背呈棕色并带有深红色条纹,腹部和颈部灰白色,有明显的黑色胸带,冬季成鸟胸带可能不明显。背部斑驳的灰棕色和黑色,眼睛呈红棕色,腿粉色,喙黑色。尾部长而细,由10根尾羽组成,外侧尾羽比中央尾羽短约5.6厘米。雌鸟较雄鸟颜色稍淡,胸带更窄;幼鸟颜色更浅,腹白,胸带可能不完整或缺失。
鸣叫特征:鸣唱为连续6-20次的高音“tzee”声,每秒4-6次,有时仅2次/秒,通常从低矮的灌木或围栏上发出。警报声为哀婉的‘peeee’。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偏好灌木稀疏的平原,避免阿卡西亚林,但在排水沟附近出现。主要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食用果实。在地面或灌木基部觅食,跳跃迅速,尾巴翘起,似小鼠。夏季繁殖,雨后开始筑巢。
生长繁殖:夏季繁殖,雨后筑巢,主要在7月至9月的冬雨区。一夫一妻制,可能有前窝幼鸟协助。雄鸟通过鸣唱宣告领地,遭遇入侵者时会攀爬灌木扫描领土,然后快速低飞接近。求偶时,雄鸟唱歌、拍翅,面对雌鸟抖动身体和尾巴;雌鸟回应翅膀颤动。巢为不规则椭圆形,侧入口位于顶部,由干草、树叶条构成,蜘蛛网粘合,内衬植物绒毛,建于小灌木或矮树10-150厘米高处。每窝产卵3-7枚,平均4.1枚,孵化期12-13天,双亲共同喂养,育雏期11-13天。
区别辨识:与其他同属物种相比,棕耳鹪莺具有明显的红褐色耳斑和黑色胸带,以及长而细的尾羽。雌雄差异在于雌鸟颜色稍淡,胸带更窄。幼鸟颜色更浅,胸带可能不完整。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非洲南部,包括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在南非南部、纳米比亚南部及博茨瓦纳部分地区繁殖,南非北部为非繁殖区域。
其他:在干旱年份,卡拉哈里沙漠地区的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尽管如此,它对半干旱地区重度放牧的压力似乎不太敏感,但在博茨瓦纳的保护区内外,报告率存在差异。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耳鹪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耳鹪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