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穗鹛(英文名:Rufous-capped Babbler,学名:Cyanoderma ruficeps),是雀形目鹛科 Cyanoderma 属的小型鸟类。俗名: 红顶嘈鹛、红顶穗鹛、红头小鹛、山红鼻头。体长约12厘米,体重7–12克,因头顶鲜明的栗红色而得名。其整体羽色以橄榄黄为主,喉部具细暗纵纹,眼虹膜红或深红。广布于东喜马拉雅至华南及东南亚常绿阔叶林、竹林及灌丛,海拔200–3200米,为留鸟或具小范围垂直迁移。
外形特征:成鸟头顶及后颈亮栗红色,上体及颈侧呈灰橄榄色,翼与尾略深;脸侧(额基、眉纹、耳羽)淡橄榄色;下体黄乳白,颏喉具细暗羽干纹(有时不显),下腹、胁及尾下覆羽转棕橄榄色;虹膜红色或深红,偶泛栗色;喙黑褐,下喙略浅;脚绿褐至灰黄色。两性同色。幼鸟上体较成鸟少橄榄色,头顶色浅,翼缘具淡栗色羽缘。各亚种间差异细微:rufipectus 上体更深,喉侧及胸色浓,喉部黑纹显著且喙较大;bhamoense 上体更灰,下体更淡;davidi 头侧多橄榄色,下体黄橄榄色更淡;paganum 上下体均较前亚种淡;praecognitum 上体略深,冠部栗色更重,下体胁腹灰,喉纹更粗;goodsoni 上体偏绿,冠部同前,喉黄色更亮。
鸣叫特征:鸣唱为极短促而响亮的哨音连缀“pi-pi-pi-pi-pi-pi-pi”,常带一个较轻柔、略高或略低的前导音;与棕头穗鹛歌声或难区分,但本种句段通常更柔和,每音稍滑且不平直,节奏略慢,持续1.25–2秒;音不如金头穗鹛清脆且更连贯,前导音若存在亦更轻。有时单独发出1–2声前导音。受惊时发出低哑急促的“trrrrt-trrrrt-trrrrt”或“trrutut-trrrrt-trrrrt”责骂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竹林及林窗密灌丛。喜马拉雅地区海拔600–3200米(不丹可下至200米);中国200–2500米;台湾1000–2500米(北部40–2780米);东南亚950–2195米(局部可至455米)。多为留鸟,冬季有短距离垂直迁移,印度阿萨姆的纳梅里和卡齐兰加国家公园冬季可见,但当地或系留居。繁殖期成对,余时结3–5只小群,常与其他雀鹛类混群,但每群数量不多。在林下层及中层觅食,主食昆虫,偶食浆果。
生长繁殖:繁殖期4–7月。巢为深杯状或松散不规则球体,入口居侧且常近顶部,由枯或鲜竹叶、叶脉、细草、根、树皮、苔藓及纤维编成,外壁偶敷蛛丝,内衬极细草丝及小叶,置于低矮灌木、竹丛、悬垂草丛或缠结藤蔓中,距地0–3米(通常≤1.2米),偶置地面。窝卵3–5枚(印度通常4枚,缅甸3枚,华南4–5枚),卵白至褐白色,密布棕、土棕、红棕或淡紫及灰紫细斑。孵卵及育雏期缺记录。有记录显示小杜鹃偶行巢寄生。
区别辨识:本种与同属棕头穗鹛极似,但头顶栗红更亮且上体偏橄榄灰;歌声略柔和、音更连贯可作辅助。金头穗鹛歌声清脆响亮,羽色具金黄顶冠,易于区分。亚种间差异细微,野外需综合上体色调、喉部条纹深浅及下体色度仔细比较。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东尼泊尔向东经不丹、印度东北部及藏东南;缅甸东北;中国中部、南部(陕南、四川、云南、浙闽粤)及台湾、海南;老挝北部、越南北部。非繁殖区:基本为留鸟,无明显迁离。中国大陆见于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山区及华南丘陵。
其他:香港有引入种群,源自逃逸个体。部分亚种划分尚存争议,分子研究显示某些种群间存在显著遗传结构,但总体系统地理格局复杂,需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头穗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头穗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