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纹胸鹛

Brown Tit-Babbler Macronus striaticeps

褐纹胸鹛(英文名:Brown Tit-Babbler,学名:Macronus striaticeps),是雀形目鹛科纹胸鹛属的鸟类。菲律宾特有种,栖息于低地至中山的原始林、次生林及灌丛。体小(13厘米,14–20克),头顶黑白纵纹鲜明,背、翼、尾栗褐色,喉乳白渐至胸腹淡栗并具淡色纵纹。常成小群在林下3米以内枝叶间翻拣觅食,鸣声多变,常成对合唱。IOC 记录 4 个亚种,分布自萨马岛至苏禄群岛,海拔 100–1770 m,留居不迁徙。

外形特征:成鸟头顶、颈侧及头侧概黑,密布粗白轴纹;背至尾转为蓬松的赭栗褐色,背具数枚几乎裸露的特长白羽轴;翼与尾纯色,仅翼缘微染赭色。喉纯白,胸侧与胸带灰缘而呈模糊纵纹,腹及两胁转淡皮黄,尾下覆羽暗赭灰。虹膜灰白至黄白,喙黑褐而下嘴较淡,脚铅灰。两性同色。幼鸟尚无描述。亚种间差异:mindanensis 喉胸更暗哑、无灰色;kettlewelli 头顶与背同色、黑白色纵纹显著减少,下体更均匀淡皮黄;alcasidi 翼尾色深并带栗色。

鸣叫特征:鸣唱因地略异,东棉兰老个体节奏较慢、音符间隔长;常数鸟齐鸣,成多变“we-chu we-chu we-chu”或“pe-we-chu pe-we-chu”等短句反复。联络声为轻“jit”“jig”“gug”及特征性“fshhhht”或“fssstut-fssstut”及其变体。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栖息原始及次生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树蕨丛、林缘、灌丛等茂密下木,海拔 100–1770 m。通常 2–6 只小群在距地 3米以内的中层至下层浓密枝叶间翻拣觅食,偶上攀至 12米低冠层,常加入混合鸟群。食谱尚无报道,推测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兼少量植物碎屑。

生长繁殖:繁殖期 3–7 月。巢为置于草丛或近地表枝丛中的大型松散草叶球,含竹叶。每窝 2–3 枚卵,乳白至纯白,密布红褐或暗红色小点。余缺信息。

区别辨识:本种与短尾侏穗鹛侏穗鹛相似,但具淡色喉部可辨。种内区分:kettlewelli 头顶无黑白纹且下体色均匀;mindanensis 喉胸缺乏灰色;alcasidi 翼尾色深而带栗。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未列入 CITES 附录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地理分布:繁殖区:菲律宾东部与南部诸岛——萨马、比利兰、莱特、帕纳翁、保和、棉兰老及附属小岛(巴卢特、卡沃、马拉尼帕、布阿德、马里皮皮);迪纳加特、锡亚高;巴西兰、马拉毛伊(棉兰老以西近岸);苏禄群岛(邦奥、霍洛、塔威塔威)。非繁殖区:无,全年留居。

其他:部分分类体系将本种置于单型属 Minodoria。已合并 cumingi、boholensis、mearnsi 等名称到 mindanensis 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褐纹胸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褐纹胸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