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喉林莺(英文名:Common Whitethroat,学名:Curruca communis),是雀形目莺鹛科 Curruca 属的鸟类。以鲜艳的色彩著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冬季则迁徙至非洲。在中国,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天山、吐鲁番中部及阿尔泰山地区,迁徙时途经中国大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灰白喉林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鸟具有灰色头部和纯白色喉部,全身主色调为棕色,翅膀边缘带有醒目的锈色。雌鸟则整体更显暗淡,头部颜色偏棕色,喉部颜色较雄鸟更为暗淡,缺乏明显的灰色调。幼鸟则呈现较为均匀的浅棕色,喉部为淡白色,下体主要为淡黄色,虹膜呈深灰色橄榄色。成年鸟的虹膜为淡黄色到浅棕色,喙尖和鼻基部分为深灰色,腿部颜色为粉棕色,有时带黄色调。
鸣叫特征:灰白喉林莺的鸣唱快速且略显粗糙,带有责备的音调。其警告叫声为粗哑、略带鼻音的'wed-wed'或'woyd-woyd',类似波纹林莺的叫声。
生活习性:灰白喉林莺偏好开阔地带,栖息于各种景观中的阳光充足区域,靠近草地的灌木丛和低矮的植被。它们避免密集的植被和高于3-4米的形成。繁殖季节,它们选择种植园的空地、果园、道路或铁路沿线的篱笆、水道附近的灌木丛、牧场上的杜松(Juniperus)等环境。它们也能适应草原上的盐生植被,如Halimodendron或Artemisia。在非洲非繁殖季节,它们占据稀疏的金合欢(Acacia)草原和半干旱的稀树草原,以及常绿和半常绿的树木与灌木丛。在肯尼亚,它们有时与S. nisoria共享海拔700米以上的Acacia和Commiphora树林,但在相对湿润的地区选择较低的覆盖度。在南非,它们与庭园林莺的分布重叠,并在Baikiaea树林中达到最高密度。
生长繁殖:灰白喉林莺通常在4月至7月繁殖,开始时间随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而异。它们一般每季仅产一窝,但在分布范围南部,两窝的情况并不罕见。通常是单配偶制,但有些雄鸟会实行多配偶制并持有多个领地。雄鸟先于雌鸟数天到达繁殖地,最初占据约4公顷的大领地,随后的繁殖领地较小。雄鸟的求偶展示包括显著的歌唱飞行,上升至10米左右,展开尾巴,以蝴蝶般的拍翅方式下降。雄鸟会建造多个'雄鸟巢',雌鸟会选择其中一个加以完善,或在不同地点建造新巢。巢为深杯状,由草、树叶、根须、蜘蛛茧和毛发构成,隐藏在灌木或高草丛中。每窝产4-5枚蛋,若丢失则产2-3枚替代蛋;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为9-14天;雏鸟由双亲喂养,巢期10-12天;幼鸟离巢后15-20天独立。当雄鸟实行多配偶制时,第二窝通常由雌鸟独自抚养,但也有例外报道,甚至有同时由雄鸟和两位雌鸟共同照顾两个替代巢的情况。
区别辨识:灰白喉林莺与同属的其他物种如白喉林莺相比,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如灰白喉林莺的灰头和白色喉部,而白喉林莺的头部颜色更为一致。此外,灰白喉林莺的鸣唱和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可以帮助区分两者。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灰白喉林莺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繁殖区从欧洲横跨至亚洲的温带区域。非繁殖季节,它们迁徙至非洲、阿拉伯和巴基斯坦。在中国,它们的繁殖区域包括新疆西部的喀什、天山、吐鲁番中部及阿尔泰山地区。
其他:灰白喉林莺在欧洲的估计数量超过1400万对繁殖个体,自1970年至1990年间,其种群被认为大致稳定,可能在1990至2000年间略有增加。然而,由于农业集约化和灌木破坏导致的栖息地减少,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持续干旱,曾经历显著的年度波动。尽管1969年后种群有所恢复,但密度很少能达到先前的水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白喉林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白喉林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