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蓝仙鹟(英文名:Large Blue Flycatcher,学名:Cyornis magnirostris),是雀形目鹟科蓝仙鹟属的中型鸟类,以其鲜明的性别二色性和鲜艳的色彩著称。雄鸟拥有明亮的蓝色上体和橙色下体,而雌鸟则呈灰褐色上体,腹部带有淡橙色。该物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繁殖季节常见于缅甸北部,越冬于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低地。
外形特征:雄性大蓝仙鹟的头部呈冷淡的蓝灰色,额头和眉纹延伸至耳羽上方,黑色的眼周、脸颊和部分耳羽与深蓝色的冠羽形成对比。上体为深蓝色,带紫罗兰色调,翅膀和尾巴的羽毛为黑色,边缘呈深蓝色。喉部和胸部为橙红棕色,向下延伸至腹侧,下腹部则为白色。雌鸟上体灰褐色,冠羽为铅灰色,背部暗褐色,臀部、尾巴和飞羽边缘带有强烈的赤褐色调。面部特征包括浅黄褐色的眼环和眼周,脸颊呈暗铅灰色,下颏和喉部为浅赤褐色,其余下体与雄鸟相似。幼鸟似雌鸟,但上体颜色更深,具赤褐色斑点,喉部和胸部为深黄色,带有暗色条纹和斑点,腹部和臀部为白色,有淡淡的暗色斑驳。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系列悦耳的颤音,间杂着较为粗糙的音符,与岛上的亚种类似,但每句歌中音符数量较少,持续时间更长。鸣声特征尚待更多研究。
生活习性:大蓝仙鹟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森林地带,繁殖季节时向北迁移至缅甸北部。它们主要以小昆虫为食,如蜘蛛、蠕虫和甲虫,通常成对觅食,非繁殖季节时单独行动。狩猎活动发生在森林的低矮、阴暗区域,等待无脊椎动物经过。
生长繁殖:幼鸟在6月至7月期间被捕捉到,具体繁殖细节尚不清楚。
区别辨识:雄鸟具橙色喉部、宽大喙及下体大范围橙色,有别于其他相似种。雌鸟较暗淡,喉部颜色较淡,可与山蓝仙鹟区分。与山蓝仙鹟相较,大蓝仙鹟喙更大、钩尖更显著,喉部颜色与胸部对比更明显,腿色更淡,体色整体更冷调。鸣声也比山蓝仙鹟更为复杂、音符更多。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印度东北部,冬季迁徙至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低地。
其他: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受到威胁,但在印度东北部较为罕见,而在缅甸北部繁殖季节则较为常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蓝仙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蓝仙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