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文鸟

Yellow-rumped Mannikin Lonchura flaviprymna

黄尾文鸟(英文名:Yellow-rumped Mannikin,学名:Lonchura flaviprymn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鸟类。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金伯利地区和西北部北领地特有种。主要栖息于亚热带至热带的红树林、湿润灌木草原和湿地环境。

外形特征:体长约12厘米,体重10至13克。头部、颈部至喉咙呈淡褐色,形成浅色兜帽;冠部和颈背较灰,背部及翅膀为赤褐色,臀部带有黄色调。上尾覆羽更显金黄色,尾羽棕色,边缘呈稻草黄色。胸部为鲑鱼粉褐色,腹部及两侧淡稻草色,大腿和尾下覆羽黑色。虹膜深褐色,细眼环灰色;喙银灰色;腿灰色。雌雄相似。幼鸟上部为单调的棕色,下部为淡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喙暗灰色。

鸣叫特征:接触叫声如同铃声的"teet",也有柔和的"weeee"声。歌声是一系列有节奏的点击声和"tweek"声,接着是拉长的"weee"声,以一系列短促的"tchuk, tchuk"结束,与栗胸文鸟的歌声类似,但个体雄鸟之间存在差异。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岸和内陆的草地、芦苇丛、稻田和其他长草地带,靠近水边的沼泽和湿地边缘,干旱季节末进入花园。迁徙或游荡性,随雨水和草地生长向内陆移动,干旱季节向沿海区域移动。食物主要是半熟和成熟的几种草籽,偶尔可能食用藻类。通常在小群中觅食,有时会形成几百只的大群;常与同科其他种类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1月至4月的雨季。有时与栗胸文鸟在同一混合殖民地繁殖。求偶时,雄鸟挺立,腹部蓬松,头部低垂,面对雌鸟歌唱,跳跃并点头,接近雌鸟直至接触,两者向前倾斜至几乎水平,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巢为覆盖的椭圆形结构,入口位于一端,用绿色草茎建造,内部铺垫柔软的细茎和花头,置于高草或芦苇中较低处。每窝产4至5枚卵,由两性共同孵化,孵化期在圈养条件下为12至14天;雏鸟裸体,皮肤粉色,喙基部蓝白色(随年龄增长变白),腭部白色带弯曲黑线,后面有两个小点,舌上有黑环,下方有宽黑半月形标记;雏鸟白天由两性共同照看,夜晚仅雌鸟照看,巢生期3周;离巢幼鸟夜间返回巢中休息。

区别辨识:成年黄尾文鸟与其他文鸟属种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颜色组合,尤其是黄色臀部和尾部的稻草黄色边缘。幼鸟可能与Chestnut-breasted munia和Pictorella munia混淆,但前者上体颜色不均匀,后者耳盖有暗色阴影图案。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金伯利地区(东金伯利)和西北部的北领地(北与西Top End,向东间断至Alligator河和Elsey国家公园)。

其他: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受威胁,但在其分布区域内可能正被栗胸文鸟取代。20世纪中期,该物种在西澳大利亚州的范围有所扩大,但在21世纪初,仅限于远东北金伯利地区,尤其是在奥德河灌溉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稻田)之后,人口数量增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尾文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尾文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