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英文名:Australian Zebra Finch,学名:Taeniopygia castanotis),属于雀形目梅花雀科斑胸草雀属的鸟类。该鸟别名斑胸雀,以其独特的羽毛图案而著称。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除约克角半岛、昆士兰东北部和远东南部以外)。斑胸草雀以其鲜明的头部灰色、白色臀部和黑色带白边的上尾覆羽为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斑胸草雀体长约10.5厘米,体重介于9.4至15.7克之间。雄鸟头部及背部呈灰色,臀部白色,上尾覆羽非常长且为黑色带有白色条纹,几乎覆盖了黑色的尾巴。从眼周到嘴角有一泪滴状的白色斑块,边缘狭窄地镶着黑色,耳羽橙色至浅栗色;下巴到喉侧及上胸部灰色,细黑条纹,宽阔的黑色胸带,下胸部至腹部及下尾覆羽白色,胁部栗色带白色斑点。虹膜暗红橙色,眼环灰色;喙橙色至红色或深红棕色;腿橙色至粉红色。雌鸟耳羽无栗色,下体无条纹和胸带,胁部亦无栗色;喙通常较淡橙色。幼鸟似雌鸟,但颜色更淡,面部的白色泪滴边界不明显,喙黑色,约35天后转橙色,眼环灰色,虹膜深棕色。
鸣叫特征:斑胸草雀有十二种叫声类型,其中最知名的包括距离接触叫声‘nyii nyii’、‘tia’或‘beep’,鼻音像玩具小号,叫声在性别间和个体间有所不同。鸣唱由鼻音和叽叽喳喳的颤音组成,开始时有几个‘beep’声,然后进入复杂的节奏性的歌声。每只雄鸟按固定的顺序发出歌曲元素和短语,包括在其他情境中发出的叫声。
生活习性:斑胸草雀栖息于散生树木和灌木的草地、开阔的硬叶林地和开阔的灌木丛,通常靠近淡水。它们主要以半熟和成熟的草籽为食,偶尔也会捕食空中的昆虫,如白蚁。斑胸草雀全年群居觅食,繁殖季节时通常形成小到中等规模的群体,有时会形成更大的群体;而非繁殖季节时,群体数量可达500只以上。它们经常与其它梅花雀科鸟类混群。
生长繁殖:斑胸草雀的繁殖时间因地理位置、季节温度和降雨量而异,通常在雨季开始后一个月或两个月开始。它们在温暖地区的任何时间都可能繁殖,在温带地区主要在暖季(9月至次年4月)繁殖。斑胸草雀是单配偶制,具有长期的伴侣关系。筑巢材料由雄鸟带来,双方共同构建一个侧面入口的圆胖巢穴,用干燥的草制作,内部铺垫柔软的材料。一窝通常产4至6枚卵,孵化期大约为11至14天,雏鸟期约为17至18天。
区别辨识:斑胸草雀与其他梅花雀科鸟类的区别在于其特有的头部灰色、白色臀部、黑色带白边的上尾覆羽和宽阔的黑色胸带。雌雄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雌鸟缺乏雄鸟的某些特征,例如栗色耳羽、下体条纹和胸带。不同亚种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保护现状:IUCN: Least Concern(无危)
地理分布:斑胸草雀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除了约克角半岛(Cape York Peninsula)、昆士兰东北部和远东南部以外。在维多利亚大沙漠和纳拉伯平原(Nullarbor Plain)等干旱地带稀少或不存在,这些地区缺乏地表水或能产生露水的肉质植物。此外,它们不在澳大利亚东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湿润地区出现。
其他:斑胸草雀在一些干旱时期可能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之后在接下来的季节消失。这种鸟也广泛被当作笼鸟饲养。斑胸草雀在历史上曾被认为与巽他斑胸草雀为同一物种,但基于羽毛、mtDNA分化和圈养条件下选择性配对的研究,它们于2016年被正式确认为两个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胸草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胸草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