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他斑胸草雀

Sunda Zebra Finch Taeniopygia guttata

巽他斑胸草雀(英文名:Sunda Zebra Finch,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斑胸草雀属的一种小型鸟类。这种鸟体型约为10厘米,体重约10克。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头部顶部及背部呈灰色,尾羽基部白色,尾上覆羽黑色带白纹,尾羽深色;耳羽橙色至浅栗色,眉纹处有一泪滴状垂直白色斑点边缘黑色;喉部至胸部灰色,胸部中央有黑色条带,腹部淡黄褐色,两胁栗色带白色斑点;虹膜深红橙色,眼环灰色;喙橙红色至橙色;腿粉色。主要分布于澳新界的龙目岛至帝汶岛一带。

外形特征:雄性巽他斑胸草雀的头部顶部及背部为灰色,臀部白色,尾上覆羽黑色带白色横纹,尾羽深色;耳羽橙色至浅栗色,眉纹处有一泪滴状垂直白色斑点边缘黑色;喉部至胸部灰色,有黑色胸部条带两端渐细,腹部淡黄褐色,两胁栗色带白色斑点。虹膜深红橙色,眼环灰色;喙橙红色至橙色;腿粉色。雌性缺乏雄性的栗色耳羽和两胁,耳羽、胸部和两胁呈未标记的灰色(几乎没有胸部条带);喙橙红色至橙色,通常比雄性颜色更浅。幼鸟像雌鸟但颜色更淡,眉纹处的白色泪滴状斑点边界不明显,喙黑色。

鸣叫特征:具有响亮的远距离叫声“beep”,音调高于斑胸草雀的叫声(大约2.4 kHz 对 1.2 kHz)。鸣唱为叽叽喳喳的颤音,比斑胸草雀的鸣唱更长,包含更多的重复短语元素,且音调更快更高。

生活习性:栖息于有散生灌木和树木的草地、草地林地、干燥的沿海草地及耕作区,如稻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沿海区域,随耕作和草地进入山地,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2300米;在龙目岛上可达600米,在松巴哇岛上可达500米。主要以草籽为食,大多在地上觅食。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形成上百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在帝汶岛上的11月开始筑巢,在罗蒂岛上的3月和4月产卵;当地的季风雨会带来大约12月至5月期间成熟的草籽。求偶时,雄鸟挺立,头部直立,竖起额头、腹部和两胁的羽毛,身体左右摇摆,面向雌鸟歌唱;展示行为类似于斑胸草雀,但姿势更为直立,抬起的是额头的羽毛而非头部后部的羽毛。关于筑巢和其他繁殖细节的信息较少,但据观察,幼鸟在40天左右独立。

区别辨识:与稍大的斑胸草雀相比,巽他斑胸草雀缺乏喉部和胸部的黑色条纹,黑色胸部条带两端渐细(而非宽大),下体颜色为淡黄褐色而非白色。雌性和幼鸟的颜色较淡,缺乏栗色标记。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在当地分布普遍,但在部分地区较为罕见。分布于小巽他群岛,从龙目岛向东到塞马塔岛,包括帕达尔岛和帕莱岛(弗洛雷斯岛附近)、索乌岛、道岛、罗蒂岛和西马乌岛(位于松巴岛和帝汶岛之间),以及基萨尔岛、莱蒂岛、莫阿岛、卢安岛和塞马塔岛。在科莫多岛和弗洛雷斯岛上非常常见,在松巴岛和帝汶岛上局部常见,至少在过去在基萨尔岛、莱蒂岛、莫阿岛和卢安岛上也是常见的;在其余范围内较为罕见。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的小巽他群岛,具体包括龙目岛至帝汶岛之间的岛屿,如帕达尔岛、帕莱岛、索乌岛、道岛、罗蒂岛、西马乌岛,以及基萨尔岛、莱蒂岛、莫阿岛、卢安岛和塞马塔岛。在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分布记录。

其他:过去曾被许多作者视为与斑胸草雀同种,但实际上两者在羽毛、体型和鸣唱上有差异。当它们被共同饲养在鸟舍中时,每种都会与其自身种类配对,尽管孤立的个体能够杂交并且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不同于与其它梅花雀科物种间的杂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巽他斑胸草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巽他斑胸草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