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翅夜鹰

Standard-winged Nightjar Caprimulgus longipennis

旗翅夜鹰(英文名:Standard-winged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longipennis),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带有棕色颈环。其无声、像蛾子般的飞行姿态和缺少白色翼尾标记是显著特征。歌声为连续的颤音。

外形特征:成年旗翅夜鹰雄鸟在繁殖季节展现出独特的翼部装饰,由两根异常延长的内侧次级飞羽构成,长度可达38厘米,其中20厘米以上为无羽毛的羽轴。非繁殖期,雄鸟和雌鸟在外表上无明显区别。成鸟体长21-22厘米(不含雄鸟的‘标准’),体重32-65克。色彩变异较大,雄鸟通常呈黑色,点缀以白色斑点,雌鸟则多为沙色或土黄色。上身有灰白斑点,头部亦有类似斑点,背部有明显的土黄或土褐色领圈;翅膀覆羽为褐色,有灰白和淡土黄色斑点,肩羽深褐色,边缘较浅;眉纹土黄色但较短;喉部有土黄色带状斑块;下身呈褐色,点缀以灰白色和土黄色斑点,腹部和侧面变为土黄色带状。两性均无翼和尾部的白色标记。繁殖期雄鸟有极度延长的次级内侧飞羽,仅尖端有羽毛,形成‘标准’或旗帜。虹膜深褐色,喙黑色,腿和脚深褐色。体型小于翎翅夜鹰;雌鸟略小且颜色更淡,颈部领圈更浅,眉纹更短,缺乏白色喉部斑块,下身条纹不明显。幼鸟与成年雌鸟相似,但毛色更单一,对比不强烈,上身更多红褐色,头部和肩羽仅有少量深褐色斑点,颈部领圈不明显,主翼羽和尾羽比成鸟窄。亚成年雄鸟无‘标准’装饰。

鸣叫特征:鸣声为快速而柔和的一系列高音‘ts’音符,持续约75秒,几乎总是以一个‘tchoou’(或‘seee’)音符结束,类似于蚱蜢的摩擦声或小型哺乳动物的吱吱声。在回应不同雄鸟的展示飞行时,声音可能变得更响亮、更紧迫,但节奏变慢。还会有更慢、更粗糙的‘s-ch’音符,同样是对抗者的展示作出反应。

生活习性:栖息于轻度林木覆盖的草原,或带灌木或荆棘灌丛的草原。也见于树木稀疏的农田、开阔的草地、石质山坡植被散生地带、沿海平原和沙质荒地;较少出现在牧场、荆棘灌木丛、林中空地(常靠近村庄)、森林内的草质孤山、草坪和铺砌区域。海拔分布从海平面至1400米,但在埃塞俄比亚可达2030米。以甲虫、蛾、蝗虫、蝉、蠼螋、臭虫、叶蝉、蝇、有翅蚂蚁、有翅白蚁和蚊子为食。黄昏开始觅食,有时持续至夜晚甚至黎明前;夜间觅食与月光水平正相关,新月期间增加黄昏觅食活动,补偿较短的夜间觅食时间。在开阔地带和路边猎捕昆虫,也在昆虫群集处和受火扰动的昆虫中觅食,有时被人造光源吸引。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塞内加尔至3月至7月,马里11月至7月,利比里亚2月至5月,可能还包括多哥,加纳1月至5月,尼日利亚1月至6月,埃塞俄比亚南部4月至5月,乌干达北部9月和2月至4月,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1月底至4月初。可能受到雨季影响,因为雨后不久猎物数量达到高峰,随后四个月内逐渐减少。雄鸟为多配偶制;单独或半群居繁殖,几巢相距20米以内。巢址位于近植被处,草丛中或小树丛中,或开阔地带;无巢,蛋直接产于地面,通常在裸露的沙土上。雄鸟和雌鸟(最多十只个体)聚集在展示场地(求偶场),进行地面和空中互动。求偶时,雄鸟围绕雌鸟飞行,发出微弱的咔哒声,然后着陆,雌鸟随后落地或在颤抖的振翅中绕雄鸟飞行。

区别辨识:翎翅夜鹰雌鸟和非繁殖期雄鸟非常相似,但体型较小。旗翅夜鹰两性均无翼和尾部的白色标记,而翎翅夜鹰有明显的白色标记。此外,旗翅夜鹰的颈部领圈更淡,眉纹更短,缺乏白色喉部斑块。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西部,从塞内加尔和冈比亚至利比里亚,东至苏丹西南部和乌干达北部。繁殖季节外,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个地区。

其他:在非繁殖季节,旗翅夜鹰可能因群居习性和在道路上栖息,面临较高的交通死亡风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旗翅夜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旗翅夜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