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岛皱盔犀鸟

Narcondam Hornbill Rhyticeros narcondami

拿岛皱盔犀鸟(英文名:Narcondam Hornbill,学名:Rhyticeros narcondami),是犀鸟目犀鸟科花冠皱盔犀鸟属的鸟类。小型犀鸟,主要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东北部的拿岛。雄鸟具有独特的锈色头部和胸部,雌鸟则全身黑色,两性均有白色的尾巴和带有平坦沟槽的喙顶部。这是拿岛特有种。

外形特征:拿岛皱盔犀鸟体长约45至50厘米,体重介于600至750克之间。其体型较小,全身黑色,尾部较短且白色;外观类似缩小版的。雄鸟头部和颈部呈锈色,有蓬松的冠羽;喙黄色偏白,基部暗红色;低矮的盔状突起黄色和深棕色;眼周裸露皮肤蓝色,喉部蓝白色;眼睛深橙褐色,眼环红色。雌鸟较小,头颈全黑,眼睛颜色更接近棕色。幼鸟与雄鸟相似,但喙较小,无盔状突起。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响亮而刺耳的笑声“ka-ka-ka-ka..”。

生活习性:占据相对开放的混合常绿和落叶森林以及茂密灌木丛;栖息范围从海岸到岛上最高峰,海拔可达750米。以果实为主食,至少包括9种不同的水果,其中无花果为主要成分;未记录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果实丰富的树上聚集,最多可达50只一起觅食。在岛上定居,不迁徙。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2月至4月间。成对繁殖,活跃的巢穴有时相距仅23米。在树干或折断树枝上的自然洞穴中筑巢,高度从2.4至15.2米不等,已知至少使用了3种树种;雌鸟会封闭巢穴入口。一窝产2枚卵,间隔约10天产出;雌鸟由雄鸟通过反哺喂食,每次访问提供10至93项食物;雌鸟可能在筑巢前开始换羽,产卵后很快脱落旧的飞羽和尾羽;孵化和离巢期未知。

区别辨识:蓝喉皱盔犀鸟相比,拿岛皱盔犀鸟体型更小,且雄鸟头部和颈部颜色不同,雌鸟全身黑色。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总分布面积仅为6820公顷,其中并非全部都是优质生境。种群数量一直很少,之前估计仅有约200只个体,但实际数量可能至少是这个数字的两倍;1998年的估计约为295至320只个体,包括大约68至85对繁殖对。基本生态学仍不完全清楚。大型巢树容易受到飓风影响。岛上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退化是最直接的威胁。岛上曾有警察驻扎,直接影响了约20公顷的生境,通过种植作物和放牧山羊,山羊数量在2000年左右达到约400只,破坏了大部分下层植被和幼苗;大多数外来物种已被移除,但观察到活鸡和野猫数量众多,其对现有物种的影响尚不清楚。每年有少量活树被砍伐用于人类用途。狩猎每年可能造成约25至40只鸟死亡,但这种损失可能因似乎充足的繁殖而得以维持。整个岛屿是野生动物保护区(IUCN Cat. IV;6.81平方公里),并且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下明确禁止狩猎;为了物种的长期生存,严格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地理分布:拿岛皱盔犀鸟仅分布于印度安达曼群岛东北部的拿岛(Narcondam)。

其他:拿岛皱盔犀鸟是所有亚洲犀鸟中分布范围最小的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拿岛皱盔犀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拿岛皱盔犀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