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凤头鹦鹉(英文名:Red-tailed Black Cockatoo,学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黑凤头鹦鹉属的鸟类。别名: 红尾黑凤头鹦鹉、红尾黑巴丹、红尾黑巴旦,是大型黑凤头鹦鹉的一种,以红尾为显著特征。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西部,具有五个不同的亚种,主要区别在于喙的大小和形状。这种鹦鹉在澳大利亚的干燥地区更为常见。
外形特征:红尾凤头鹦鹉体型庞大,长度约60厘米,重量介于600至900克之间,寿命可达50年以上。雄鸟通体黑色,尾部两侧有醒目的红色面板;雌鸟则有黄橙色的条纹和斑点,尤其在胸部和尾部。喙部颜色,雄鸟为暗灰色,雌鸟为肉色。幼鸟外观类似雌鸟,但下体有更淡的黄色条纹,逐渐成熟后雄鸟会替换出红色尾羽。
鸣叫特征:常见的叫声是一种低沉的、沙哑的滚动声‘krrah’,以及略高音调的鼻音‘kee’,有时两者结合发出。报警时发出突然的‘krurr-rak’声,繁殖期则有重复的机械式‘waa-waa’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环境,从灌木丛、草地到桉树、松树和金合欢林地,甚至密集的热带雨林。它们依赖较大的老桉树作为巢穴。在澳大利亚北部,会随季节性食物的丰富程度而迁移。以各种坚果和果实为主食,尤其是桉树种子,同时也食用昆虫、浆果和水果。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理位置而异,通常在3月至10月间。在高而直的大树洞中筑巢,巢内铺有木屑。每窝产一枚或偶尔两枚白色无光泽的蛋,孵化期约为28至32天,仅雌鸟孵化。雏鸟长有浓密的黄色绒毛,约10至12周后离巢。
区别辨识:与其他黑凤头鹦鹉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喙的大小、形状以及雌鸟的色彩模式。雄鸟亚种通过尾部的颜色和大小差异识别,而雌鸟则通过胸部和尾部的斑纹辨别。南部亚种graptogyne和naso在分布和生态上与samueli有明显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华盛顿公约附录二)。红尾凤头鹦鹉受到澳大利亚法律保护,尽管在澳大利亚之外的国家非常罕见且价格昂贵。非法贸易威胁着它们的数量。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包括北部的热带森林、东部的林地和南部的半干旱灌木丛。在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分布较为零散,特别是在eucalypt森林中。
其他:红尾凤头鹦鹉在圈养环境中能够适应良好,但人工繁殖较少,需要宽敞的环境。它们在圈养中的繁殖相对容易,能每隔3周产卵一次,从2月持续到11月。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尾凤头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尾凤头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