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树凤头鹦鹉(英文名:Palm Cockatoo,学名:Probosciger aterrimus),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棕树凤头鹦鹉属的鸟类。又名: 棕树巴丹(旦)、椰子凤头鹦鹉,大型的烟灰色/黑色鹦鹉,属于凤头鹦鹉家族,原生于新几内亚、阿鲁群岛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约克角半岛。其最显著的特征为头顶的长羽毛冠,极其强大且钩状的黑色喙,以及醒目的鲜红色颊斑。该物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鹦鹉之一。
外形特征:棕树凤头鹦鹉身长51至64厘米,体重介于550至1000克之间。整体呈黑色,拥有裸露的深红色颊斑和向后弯曲的长冠。喙呈灰黑色,极为庞大,雄鸟的上喙长度可达94毫米,雌鸟则为74毫米。眼睛呈深棕色,腿色从灰色到黑色。雌鸟具有较小的颊斑。幼鸟的下体羽毛边缘呈淡黄色,喙尖白色,眼周白色,面部皮肤偏粉色。
鸣叫特征:其叫声多样,一般比红尾凤头鹦鹉的叫声更高音。常见的是双音节的哨声接触呼叫,第一音节柔和低沉,第二音节尖锐高亢,延长并在结尾时突然上扬。还有更粗犷的叫声,包括远距离传播的驴鸣般的“keeyaank!”、“eeyohn!”或“raah!”以及尖锐的喉音尖叫。
生活习性:栖息于雨林、画廊森林、森林边缘、部分清理区域、高大次生林、季风林地和局部密集草原。主要在低地和丘陵地区,高度可达1350米,但在750米以下最为常见。领土性鸟类,成对居住,形成领地,提供多个巢洞。群聚觅食时可达30只,通常在果树林中活动,夜晚返回领地。
生长繁殖:筑巢于死树或活树的高处树干空洞中,使用新鲜的树枝碎片和木屑作为衬垫。雌雄共同参与巢穴准备。每窝仅产一枚白色蛋,孵化期约为30至35天,由雌鸟孵卵,期间雄鸟喂食。雏鸟孵化时无毛,留在巢中100至110天,期间由雌鸟喂养。离巢后,幼鸟继续与父母一起生活直至下一个繁殖季节来临,大约6周后断奶。
区别辨识:与其他凤头鹦鹉相比,棕树凤头鹦鹉的喙更为庞大,颊斑颜色鲜明。与红尾凤头鹦鹉的区别在于全黑的尾巴。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新几内亚、阿鲁群岛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约克角半岛。在澳大利亚,主要栖息于热带森林与林地的交界地带。
其他:在澳大利亚,因其独特的外观而在宠物贸易中需求量大,但由于严格的保护措施,非法交易受到限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树凤头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树凤头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