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小鹦鹉

Lesser Vasa Parrot Coracopsis nigra

马岛小鹦鹉(英文名:Lesser Vasa Parrot,学名:Coracopsis nigra),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马岛鹦鹉属的鸟类。又称黑鹦鹉,中大型黑色鹦鹉,广泛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的各种森林环境中。体型介于35至40厘米之间,体重约215至315克,具有独特的黑色羽衣和灰色的尾下覆羽。在繁殖季节,其羽毛呈现出绿色光泽,喙部颜色变淡,两性外观相似,但雄鸟平均稍大。

外形特征:马岛小鹦鹉通体暗棕色,带有灰色的尾下覆羽和灰色的初级飞羽,喙部呈深色。繁殖期时,其羽毛会显现绿色光泽,喙部颜色变浅,且会出现肛门周围的肉质突起。幼鸟色泽较暗,面部裸露部分较小。与同域分布的马岛鹦鹉相比,马岛小鹦鹉体型更小,喙部更细,头部比例较小,翼展雄鸟为182至196毫米,明显小于马岛鹦鹉的247至253毫米。

鸣叫特征:马岛小鹦鹉发出高音调、清脆且略带嘶哑的鸣叫声,常以快速连续的“ki-ki-ki-ke-ke-ke-ker-ker-ker-kuk”序列呈现,最后一个音节较低沉且突然结束。此外,也会发出一系列更抑扬顿挫的音符,通常在音高上明显下降,夜间也能听到其叫声,特别是在月夜。

生活习性:马岛小鹦鹉偏好热带雨林,但也出现在可可种植园、农业森林和其他退化林地中,很少见于低地或海拔高于1500米的地方。它们主要以小型种子为食,也记录到食用年轻可可豆荚中的奶液。在马达加斯加东南部,它们会食用多种果实、浆果、花朵和种子,偏好Afzelia bijuga的种子和Symphonia的花朵。

生长繁殖:繁殖季通常开始于11月底,产卵期为10月至1月,育雏持续至3月。它们在树洞中筑巢,如Commiphora guillaumini、Adansonia grandidieri和A. rubrostipa的空枝或树洞中,有时会使用绿叶作为衬垫。每窝产2至5枚白色蛋,孵化期为18天,仅由雌鸟负责。雏鸟在5至7周后离巢。

区别辨识:马岛鹦鹉相比,马岛小鹦鹉体型更小,喙部更窄,尾部边缘有曲线,叫声更高音和音乐性更强。在飞行中容易被误认为猛禽,但其全黑的羽毛与任何猛禽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马岛小鹦鹉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包括该岛的东部和西部,以及一些邻近岛屿。在非洲的Comoro群岛也有分布记录。

其他:历史上,塞舌尔黑鹦鹉科摩罗黑鹦鹉曾被认为是马岛小鹦鹉的亚种,但后来被确认为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小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小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