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颏针尾雀

Yellow-chinned Spinetail Certhiaxis cinnamomeus

黄颏针尾雀(英文名:Yellow-chinned Spinetail,学名:Certhiaxis cinnamomeus),是雀形目灶鸟科黄颏针尾雀属的小型鸟类,分布广泛于南美洲,从哥伦比亚至乌拉圭。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和背部呈红褐色,腹部白色,喉部有独特的黄色斑块。

外形特征:黄颏针尾雀体长约13至16厘米,体重约13至17克。成鸟上体红褐色,下体白色,具灰色眉纹,宽暗褐色眼线,脸的其余部分灰白。头冠红褐,背部稍淡;臀部更淡的红棕色,上尾覆羽深色且更红;翅膀鲜红,飞羽尖端暗褐色;尾羽12枚,有硬化的轴,近端5至10毫米几乎无羽枝,产生'针状'外观,大多红褐色,中央一对内侧网较暗。下巴和喉咙上部淡黄色,其余喉咙白色;胸部和腹部乳白色,两侧淡灰棕色,胁部和下尾覆羽浅褐色;虹膜红褐色至淡橙色至白色;上喙黑色,下喙统一黑色到灰色带黑尖;跗跖和脚趾蓝至灰至银灰色。雌雄相似。幼鸟缺少下巴黄色,上体颜色更深,红色较少,下体偶尔有淡色斑点。不同亚种在颜色深浅和色调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频繁鸣唱,发出连续的颤音,常以二重奏形式呈现,亦被描述为低沉的颤音,持续1至2秒,先上升后减弱(类似Laterallus秧鸡的歌声);还发出短促的细颤音。叫声为尖锐的'krip'或'chip'。

生活习性:栖息于淡水沼泽和红树林边缘,活动范围包括亚马逊地区的旧河岛等多种湿地环境,伴有草丛、灌木和水生浮游植被,海拔自海平面至500米,局部可达750米。全年留居。以昆虫和蜘蛛为食,保持低姿态,常在开阔地带活动。单独或成对觅食,通常离地面不超过2米,偶尔高达3米。

生长繁殖:在苏里南沿海全年繁殖,法属圭亚那主要在8月至10月旱季繁殖;委内瑞拉西部4月至10月有活跃巢穴;特立尼达记录6月至10月繁殖(6月产卵高峰);巴西南部10月发现蛋;阿根廷10月至12月发现蛋,11月至12月有雏鸟。巢为大型球形,由交织的树枝构成,有时含刺,内部有弯管垂直通向巢室,巢室直径约10厘米,可能衬以柔软植物材料;巢位于灌木或草丛低处,通常靠近水面,高度0.2至1.5米,有时高达9米,常在红树林根部之间。巢有时被纵纹鹃寄生。

区别辨识:与相似物种红白针尾雀的区别在于有灰色眉纹,喉咙黄色,尾羽12枚而非10枚。不同亚种在前额颜色或上体色调上有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从哥伦比亚至乌拉圭,包括巴西大部分地区,除亚马逊盆地特定区域。沿北部南美洲海岸分布,遍及巴西、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

其他:黄颏针尾雀的巢有时会使用电线作为筑巢材料,在巴西的城市区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颏针尾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颏针尾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