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短趾百灵

Mongolian Short-toed Lark Calandrella dukhunensis

蒙古短趾百灵(英文名:Mongolian Short-toed Lark,学名:Calandrella dukhunensis),是雀形目百灵科短趾百灵属的小型鸟类。喙粗壮呈圆锥状,上体有明显的深色纵纹,羽色较暖,胸部及上体带有锈色调。繁殖于中国中北部及蒙古东部,冬季迁至亚洲南部。

外形特征:蒙古短趾百灵是一种喙呈圆锥状的小型百灵,体长14-15厘米。成鸟上体颜色较深,呈赭棕色,背部、肩部和翅膀上有宽而深的条纹。冠部有时带有锈色,纵纹较窄,前额通常呈灰褐色,无明显条纹。眼圈淡粉色,耳羽棕色,边缘黑色。胸部和上侧腹部被锈色冲淡,嘴基橙色稻草色,尖端和上喙稍暗。幼鸟上体羽毛较暗棕色,边缘淡色,尖端白色,翼羽较长,末端较圆。

鸣叫特征:叫声为旋律悠长的歌曲,与林百灵的歌声相仿,通常在飞行中发出,伴有突然的起伏,与拍翅同步,歌曲中包含一连串的音符。叫声包括柔和的“heu-du-du-du”和“tru-tu-tu-tu-tu”系列,还有较为强调的软“heu”声,以及轻微的鼻音“trup”或“trep”。

生活习性:蒙古短趾百灵栖息于半沙漠、盐碱滩和干燥草原,常在高海拔地区,最高可达4300米。冬季栖息于开阔的石质地带、短草区域、休耕地、机场、干草原、杂草丛生地带、河岸、稻田、干泥滩、半沙漠和稻田,迁徙时曾记录到高达4800-5000米。迁徙路线和时间尚不清楚,主要在南亚过冬,印度次大陆为主要越冬地,也有记录显示在东北中国越冬。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西藏的研究发现,蛋的产卵期在5月底至7月初之间,是否像大短趾百灵一样产双窝尚不得知。巢筑于地面,由草、根和其他植被构成,内部直径57-85毫米,深度35-48毫米。每窝产2-4枚灰色带棕色斑点的蛋,大小约为19.1-22毫米×13.4-15.4毫米,间隔24小时产一枚,孵化期未知,幼鸟离巢时间也未有记录。繁殖成功率仅为27%。8月初开始在繁殖地形成群聚。

区别辨识:大短趾百灵相比,蒙古短趾百灵体型略小,羽色更暖,胸部和腹部带有锈色,上体条纹更粗更深。叫声也与大短趾百灵不同,更为柔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在中国中北部和蒙古东部,非繁殖期迁至亚洲南部,包括印度次大陆。

其他:蒙古短趾百灵最初归类于Alauda属,后被确认为与Hume's短趾百灵关系更近,2016年IOC将其独立为一个物种,但并非所有权威机构都已认可这一分类。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蒙古短趾百灵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蒙古短趾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