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短趾百灵

Greater Short-toed Lark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大短趾百灵(英文名:Greater Short-toed Lark,学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是雀形目百灵科短趾百灵属的鸟类。体型小巧,通常在开阔地带的低矮植被、耕地上或路边觅食。其显著特征包括短喙、圆头和长三级飞羽,后者几乎完全覆盖折叠状态下的翼尖。颈侧有深色斑块,多数羽毛无条纹,腹部尤为突出。鸣唱时,会边漂浮边歌唱,尾部折叠。

外形特征:体长约14至15厘米,体重16至25克。拥有整洁的淡色外表,短喙和长三级飞羽几乎遮掩了折翼的尖端,窄且尖的外侧初级飞羽明显较初级覆羽短7至11毫米,尾部适中。头部有宽大的白色眉纹,脸颊灰褐,上体暖褐至灰褐,背部密集条纹,头部常带锈色晕染。翅膀上的中覆羽有暗色中心和淡色边缘,与其余上翅形成对比。尾巴黑褐色,中央棕色,外侧白色。喉咙和下体白色,颈部下方有小块黑色斑点(常在新鲜秋羽中被遮盖),胸部侧面有淡黄色调和细密的暗色条纹。下尾黑褐色(飞行时可见)。喙角质色,上颚和尖端较暗,下颚黄色;腿色从肉色到浅棕色。雌雄相似。幼鸟类似成鸟,但上体羽毛为暗褐色,边缘和尖端白色,外侧初级飞羽更长且顶端更圆。不同亚种主要在上体色调上有所差异。

鸣叫特征:发出清脆但单调的歌声,包含加速的简单音符,随后是犹豫的音符,最后是一系列持续重复的短语,每个约2秒长,由8至10个气泡般的音符组成,短语间有2至3秒的停顿。常见的叫声是干涩的‘chirrup’或‘dreet’,常重复;还有‘teeoo’或‘trilp’。

生活习性:偏好干燥地带,如稀疏低矮植被覆盖的平地或起伏地形,沙地或石质地。在地中海盆地主要繁殖于休耕地,但也出现在干燥牧场、烟草田、土路和橄榄园;俄罗斯则更多见于植被稍密的牧场。非繁殖季节出现在半干旱地区和农田。在与Calandrella rufescens重叠的西班牙地区,后者更倾向于短Suaeda植物和裸露地面较多的区域,而大短趾百灵偏好有更多短Salsola植物用于筑巢、较少谷物用于觅食和更多短Artemisa植物用于歌唱的区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欧洲西南部为5月至7月,东南欧从中4月开始;北非和以色列从4月初开始。雄鸟会在大约30至50米高度进行展示飞行,持续3至5分钟。雌鸟建巢,内部直径6厘米,通常位于灌木旁或草丛中,巢由草、根和其他植物构成,内衬柔软材料。每窝产卵2至5枚,极少数6枚,平均3至5枚,卵白色至淡黄色,带有淡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大小约17.4至22.8毫米×12.9至16毫米。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11至13天;双亲共同照料和喂养雏鸟,巢期9至12天,主要为8至10天,离巢期12至15天;离巢幼鸟依赖父母1至3周,首窝时间更短。

区别辨识:蒙古短趾百灵相比,大短趾百灵更为苍白,且喙较长。与小短趾百灵的区别在于生境选择和部分形态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广泛分布且数量众多。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洲南部、土耳其、俄罗斯南部至蒙古;非繁殖季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红海盆地、西南亚洲和印度北部。在欧洲,广泛分布于伊比利亚半岛、法国、意大利等地;在非洲,常见于北非、埃及、中东和阿拉伯半岛。

其他:在某些年份,大短趾百灵的数量会突然增加,归因于邻近种群的流入,这引发了对其亚种有效性的质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短趾百灵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短趾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