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丽椋鸟

Greater Blue-eared Starling Lamprotornis chalybaeus

蓝耳丽椋鸟(英文名:Greater Blue-eared Starling,学名:Lamprotornis chalybaeus),是雀形目椋鸟科丽辉椋鸟属的鸟类。中等体型、虹彩蓝绿光泽的椋鸟,耳部具深色块斑,体侧与腹部呈皇家蓝至紫色。常见于非洲稀树草原及林地,以果实与昆虫为食,可聚集数百只于结果树。鸣声似猫叫,鼻音“squuee-aar”是其特征。

外形特征:体长21–24厘米,体重79–106克,尾相对较短。指名亚种头至上背蓝绿,尾上覆羽具蓝色光泽并具暗端斑;耳羽具亮蓝色块斑;翼蓝绿,翼弯具铜绿肩斑,飞羽端有黑斑;尾比背更蓝;颏至胸及尾下覆羽蓝绿;体侧、腹及股部蓝带紫辉;虹膜白、黄、橙或红色,嘴与腿黑色。雌雄同色。幼鸟暗淡,棕色底色,背略具光泽,虹膜棕至红棕,5个月后转黄。

鸣叫特征:合唱时发出杂乱带哀婉音调的鸣声;飞行叫声尖锐“kwee-kwee”;联络叫声为鼻音“skweer”;警戒声粗厉“shwarr”;飞行时翼声明显。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稀树草原林地,西非可延伸至沙漠带;东部及南部见于较高雨量区,包括较肥沃林地、农田及花园,多在海拔500米以上,埃塞俄比亚高原可达2000米以上,也见于肯尼亚沿海。多数地区为留鸟,局部存在游荡或季节性移动。以果实及昆虫为主食,记录取食榕属、非洲橄榄等十余种植物果实及花蜜,也食谷物;昆虫包括蝗虫、甲虫、白蚁、蚂蚁。常在地面跳跃觅食,亦于树上取果及飞捕昆虫;与有蹄类共生,曾停栖于非洲水牛、角马、斑马等背上。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结果树处可达300只;繁殖后于芦苇丛或荆棘树形成400只以上的夜宿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区而异:西非6–8月;苏丹4–6月;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5–9月;乌干达与肯尼亚3–6月,中部及东部肯尼亚全年记录;坦桑尼亚、卢旺达、马拉维10–1月;赞比亚9–12月;津巴布韦及南非主要为10–11月,亦记录8–1月。一夫一妻制,有求偶喂食行为。巢筑于天然树洞或拟䴕、啄木鸟旧洞,距地0.5–16米,偶用垂直土岸隧道或旧鸟巢及空心柱;洞无衬或垫草、叶、塑料、羽毛。与卷尾、鹦鹉等洞巢鸟类竞争激烈。每窝3–5枚淡蓝或带锈点的蓝色卵;雌鸟单独孵卵13–14天;双亲育雏,笼养条件下主要由雌鸟喂食,雏期23天。巢被大斑凤头鹃、大响蜜䴕寄生;巢蝇幼虫可致雏鸟死亡。曾记录与紫丽椋鸟杂交但未成功育雏。

区别辨识:小蓝耳辉椋鸟区别:体型更大,耳斑更大,头更圆,喙更粗,栖于稀树草原而非阔叶林。与红肩辉椋鸟区别:耳斑、体侧及腹部更蓝而非绿。cyaniventris亚种更大,肩斑呈紫而非蓝;sycobius亚种较小,头颈更鲜绿;nordmanni亚种似sycobius,但肩斑铜色。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不属全球受胁物种,普遍至局部常见,分布广泛。克鲁格国家公园种群逾3.2万只,南莫桑比克逾10万只,中莫桑比克至少1万只;见于众多保护区。干季乍得湖盆地可能对谷物造成损害。

地理分布:繁殖区:指名亚种自南毛里塔尼亚、塞内冈比亚、南马里、布基纳法索、南尼日尔、北尼日利亚向东至南苏丹、南苏丹;干季北访象牙海岸、加纳、多哥、贝宁。cyaniventris亚种分布于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西北索马里、北乌干达、东刚果民主共和国、北肯尼亚,可能亦见于东南南苏丹。sycobius亚种分布于西南乌干达、南肯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东南刚果民主共和国、北及东赞比亚、马拉维、西莫桑比克。nordmanni亚种分布于南安哥拉、北纳米比亚、东及北博茨瓦纳、南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东北、南莫桑比克。

其他:分类上曾将nordmanni视为sycobius的异名,hartlaubi被视为指名亚种异名。现存4个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耳丽椋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耳丽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